农学院复办五周年:初具规模创业路 聚焦发展向复兴
伴随着2024年新春脚步的临近,中山大学农学院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任务,走过了整建制复办五年的历程。学院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引领,依托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优势,立足深圳校区,全力引育现代农业交叉学科拔尖人才,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
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五年的复办创建,目前学院引育了一支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4人,含教授5人、副教授18人、助理教授11人,其中国家杰青、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多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教师队伍平均年龄龄37.2岁,其中76.5%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五年来,学院以学校的综合学科布局为依托,面向国家种业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深度对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即深圳市“20+8”)。学院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座谈研讨,围绕植物保护和生物学两个涉农一级学科,进一步凝练出“基因组学与分子设计育种”、“生物防治与健康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等四个主攻方向,既注重科学前沿和传统优势培育重大理论成果,又注重国家需求和大湾区产业培育重大应用成果,与学校相关兄弟院系错位发展,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支撑体系。

2023年12月,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论证专家合影
人才培育助力成长
学院贯彻“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育人方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着力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专注力的德才兼备优秀人才。近年来,多名本科生在Plant Communications等中科院植物学一区期刊发表一作论文,在全国生命科学等全国性专业大赛中获得十余项一、二等奖。我院“卓柚成效”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品牌项目”。复办首届和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多人被北大、清华、中科院、浙大、复旦等择优免试录取,2020级本科生保研率达到30%。 2023年,1名硕士生考入北大深造,1名硕士生获得蒲蛰龙奖学金一等奖学金;2名硕士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大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受邀参加首届“一带一路”青年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并作报告。

2023年,本科生党员王梓杰在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上与项目墙报合影

2023年11月,我院学子受邀参加首届“一带一路”青年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并做报告
科研创新成果初显
农学院融合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依托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利亚湾智慧农创园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以农业全产业链的前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为导向,在强化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有组织创新和协同攻关。
目前,学院主持国家基金委NSFC-RGC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点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等高水平期刊上论文近30篇,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支撑体系。2023年,学院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自然项目7项,横向项目12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4061万元,为2022年的4.24倍;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等发表SCI论文 39篇,中科院大类一区论文21篇,分别为2022年的2.29倍和4.20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显著提升。
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我校新农科的发展目标、学科方向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不仅借助深圳校区蓬勃发展的新工科、新医科的协同支持,而且不断拓展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珠海校区相关学科的错位发展,以及与深圳市农业促进中心、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大疆、华为、丰农控股等单位、科研机构及高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近两年,学院老师先后参加了大湾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主持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种业振兴行动与科技兴农项目,申请成功2024-2025学年“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承担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广东省第三片区的技术支撑牵头单位,以及深圳、中山、茂名等地市的土壤普查项目,正在逐步彰显深圳人才高地的集成效应,努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23年12月 ,深圳市农促中心领导与我院共谋农业科技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