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一、初创启步之年代
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始于1909年广东省农事试验场及农业讲习所,1917年扩建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国立广东大学时将其并入,升格为“农科学院”;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学院更名为“农林科”,1931年改称“中山大学农学院”。
农学院首任院长邓植仪(1888-195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土壤学硕士,中国近代土壤学先驱,著名农业教育家),立志“教育救国、振兴农业”,延揽了“当时国内学术造诣深厚,乐于传道授业,并有志振兴中华农业”的著名农业学者,其中不乏多门农学分科的奠基人,如我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陈焕镛,现代昆虫学奠基人之一张巨伯,以及著名林学家侯过、沈鹏飞等。中大农学院逐渐在南方声名鹊起,令众多学子心驰神往。
国立中山大学农科学院早期办学点 丁颖创办的稻作试验场
二、抗战烽火之岁月
1938年10月,日军铁蹄侵犯华南,中山大学奉命迁校。抗战期间,中大人秉持 “物亡我亦随物亡,物存未敢先求去”的信念,携带大量书籍和仪器三度迁徙,力挽狂澜。
一迁云南澄江
1938年10月至1939年2月,中山大学包括农学院在内的8个学院245名教职员工(未计校本部人员)、1736名学生陆续到达澄江,利用庙宇等公共建筑分散办学。广大师生体念时艰,因陋就简,给澄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之风。
战火中搬迁,在植物学家陈焕镛等教授的极力坚持下,农学院昼夜搬迁大量珍贵的标本和仪器;育种学家丁颖教授舍命抢运稻种、甘薯苗和标本,努力保全学院的研究成果。1938年,陈焕镛冒着生命危险,把7万多号标本悉数运至香港陈家寓所存放,1942年又将标本运回广州,使农学院成为迁校损失最小的学院,为此后全国植物研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学院在澄江迁徙办学旧址 农学院教师在澄江合影(后排右一为丁颖)
二迁粤北坪石
1940年8月,学校二度搬迁,分驻于韶关、梅县和砰石等地,农学院迁到与坪石毗邻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农学院坚持边办学、边抗战,于1941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积极组织社会调研,发表《中国农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等论文,受到社会赞赏。同时,派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组织,及时了解和转送情报,掩护、帮助被追捕的党员和进步同学脱离险境。1942年,中共粤北省委遭国民党破坏,党组织暂停活动。学院第一个党支部从建立到停止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在农学院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农学院在湖南宜章的栗源镇办学旧址 1941年丁颖院长(第二排右五)与第15届毕业班
三迁粤东梅州
1945年1月,日军突然入侵栗源堡,坪石亦陷于包围,学校分数路疏迁。农学院大部分师生和其他学院部分师生由教务长邓植仪带领艰苦跋涉,从栗源堡突围到达连县,包括丁颖、侯过、赵善欢、王仲彦、林亮东等许多知名教授;少部分师生迁往五华县岐岭,包括简浩然、黄枯桐、黄仲文教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在两地于3月间先后复课。期间,大四毕业生仍进行必要的试验,以保证论文的质量;丁颖教授主持的水稻品种多型性研究等科研工作仍继续进行。
农学院在梅县五华的办学旧址
回迁护校迎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农学院从10月开始迁回石牌原址办学。经一年多艰苦努力,农学院于1946年1月,返院学生共347人正式复课。
稻作试验场较快地把总场近百亩水田和数十亩旱地栽上水稻及其他作物,繁育了一批优良稻种供广东稻改所推广。农林植物研究所恢复了被日军毁坏的数十亩植物标本园,搬回了暂存香港的图书杂志和珍贵标本,积极搜集台湾植物标本,组织《广东植物志》的编撰和研究专刊《Sunyatsenia》的复刊工作。
1946年农学院在石牌校区正式复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校方酝酿再次迁校到海南岛时,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国家财产,毅然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三、援建停办的光阴
建国后,丁颖受命为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学院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师和科技人才。
1952年,国家为了规范高校办学,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已有9个学系的农学院从中山大学调出,共建华南农学院和华中农学院,仅植物保护等专业保留在中山大学生物系薪火相传,继续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研发系列瞩目成果,也奠定了农学院复办的基石。
四、复办赓续新时代
2018年,中山大学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整建制复办农学院。2024年,为进一步契合深圳校区办学定位、促进现代农业科学与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学院更名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导,围绕“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聚焦建设“智慧农业”学科,重点发展农业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分子生物育种、健康农业等四个交叉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在科学前沿、传统优势领域培育重大理论成果,在国家战略、大湾区产业需求领域培育重大应用成果,强化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有组织创新和协同攻关。学院围绕“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育人方针,着力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智慧农业交叉学科优秀人才。
展望未来,学院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深度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所在的深圳校区医学园2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