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今年暑假期间,农学院2019级本科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学院直属党支部的指导下开展“携手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依托学科背景,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组成两个小组,分别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和贵州省郎德镇进行乡村脱贫攻坚调研实践。

      10月9日下午,学院利用“光明青禾思政讲坛” ,组织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交流会。2019级本科生两个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分享了他们的调研成果和实践收获。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姜晓谦副教授、魏蜜助理教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班主任何春桃副教授、2019级和2020级全体本科生一道参加了交流会,并对同学们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点评和建议。

       交流会开始时,学院直属党支部程月华书记安排同学们观看了西安交大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视频,勉励同学们在牢记学校党委陈春声书记、罗俊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谆谆教诲的同时,努力做到“弘扬家国情怀”“走在时间前面”“深入社会实践”,牢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也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振兴农业,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交流会上,2019级戴智安同学分享了他参与的广东十大贫困县之一、河源市紫金县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实践,师生们了解到灵芝的种植概况和产业特征,以及学校对口帮扶的巨大成果。同时,实践小组也指出琴口村灵芝产业存在品质活性不足、缺乏品牌效应等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

       紫金县调研小组还调研了该县特色红肉蜜柚的种植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文献调研相结合,从种植技术、保鲜问题、营销模式等多方面,提出了有益的改良方案。

戴智安同学作为紫金县调研组代表汇报

       贵州雷山县郎德镇实践小组的调研,是在学院上学期开展的“我的家乡变了样”的“七一”微调研活动基础上进行的,组员张杨同学分享了该组的调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该组成员不仅走访了贵州省食用菌生产企业,还亲身取样试验,通过培养菌株的菌棒化学成分,测定检验食用菌的品质;同时对发展“林下种植”、“自然环境控温控湿减少耗能”等“绿色经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关注食用菌种植以外,该组还通过策划推广文案,帮助推广贵州省郎德镇的特色农产品营销,从宏观产业链的角度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同学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学思用结合,知言行统一”,王奥成同学与邓文健同学通过实地试种金线莲,希望能够帮助村民引入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减少村民收入对食用菌种植的依赖性。

张杨同学作为紫金县组代表汇报

       最后,实践小组成员们由衷感慨:“我们在这次的调研活动中,感受到通过技术扶贫助农的巨大成效。老师们的亲身指导,培养了我们的问题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分析现象,作出科学可行的改进方案,推动紫金县灵芝产业更好发展。”

     “我们从大学中走出来到乡村实践,也是一种回头看的过程。”王奥成同学在讲述自己扛锄头挖土栽培的经历时动情地说:“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AI育种、‘互联网+农业’等技术,但只有回到土地上实践那些苦和累,才能更加明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社会实践交流会全面展示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参与社会实践热情,和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师生们决心以实际行动,在中国的乡村大地续写青春华章。

报告会现场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