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乡,心灵之旅 | 农学院“共享魅力家乡”活动圆满结束
农学院自2020年暑期以来,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和我的家乡” 系列假期社会调研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假期返乡期间了解家乡、认同家乡、宣传家乡,发现家乡魅力,探寻地区特色,分享实践感悟,用青春的力量为家乡添砖加瓦。该系列活动反响热烈,效果显著,充分调动了农学院学子的热情,使“知农爱农、强农兴国”情节在学院上下薪火相传。
4月2日晚,学院举行了今年寒假主题为“共享魅力家乡”的该系列活动的分享与评选,展示了同学们对美丽家乡的调研和感悟。今年寒假的该系列社会调研活动,由学院学生会与研究生会共同组织实施,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共有15组同学提交了调研成果。
活动在深圳校区主会场和南校区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共同展开,邀请了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罡、陈宏鑫老师、魏蜜老师、团委书记陈素玲、团委副书记刘兴基和各年级学生代表担任本次评选的评委。

同学们用PPT、视频、海报等形式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内容涵盖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农业特色、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展现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业的热情。以下是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汇报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汇报人戴智安
2019级本科生戴智安同学在家乡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围绕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着重介绍了紫南村在“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的发展理念的背景下蓬勃发展的过程,从普通的珠三角桑基鱼塘村落一步步建设成为高质量、精品化的文化旅游区的飞跃。从中感悟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利用新角度,把握新动态”的重要意义。
具有红色基因与血脉的幸福村落——南街村 汇报人刘铸乐
2021级本科生刘铸乐同学以我国目前唯一的共产主义集体村——南街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照片集的形式介绍了这座具有较高程度集体经济的村庄。从充分的就业机会、稳固的住房保障、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及全面的社会保障四方面展示了这个具有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幸福村落,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呈现在大家面前。
毕节——我可爱的家乡 汇报人龙薇
2021级本科生龙薇同学用生动的歌曲带领我们走进“乌蒙腹地,民族聚居,文化灿烂”的毕节。分别从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多彩文化三个角度展示了毕节古色古香又丰富多彩的一面。将这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红星闪耀”的小城毕节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除了以上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外,其他同学的表现同样十分精彩。我们体会了重庆地区的乡土年味,欣赏了山水宜居的徐州,领悟着瑞金作为“共和国摇篮”的红色文化,感受着充满爱与美食的固始,学习了秦皇岛西红柿种植的要求,见证了潮汕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变化。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心怀振兴乡村之梦。陈宏鑫老师、魏蜜老师与刘兴基老师分别从专业知识、汇报技巧与自身感悟出发,对同学们进行点评与指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建议。

最后,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罡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认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农学院学生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也展示了农学院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恩之情和对农业事业的责任担当;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农业问题,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中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按照本次活动方案安排,以老师和同学评委共同投票的方式,对参加分享的15组调研成果进行了评选。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获奖名单:
实践组一等奖 | 龙薇 |
实践组二等奖 | 蔡丹妮小组 |
实践组三等奖 | 张鹄宇、王可欣 |
调研组一等奖 | 戴智安、刘铸乐 |
调研组二等奖 | 邹苏菲、王志华、孙雨溪、宋靖宇 |
调研组三等奖 | 朱驭之、李佳和小组、周云风、 林思、詹谨祯 |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分享了寒假期间家乡调研成果,表达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发现家乡魅力,探寻地区特色,分享实践感悟,与时俱进地拓展知识视野,更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助力国家乡村振兴的信念与担当。学院接下来将持续推进“我和我的家乡” 系列假期社会调研活动的进行,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性,引导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扎实推动农学院优良学风的建成。
(初审:陈素玲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