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校区的植物有“身份证”啦! ——农学院开展“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活动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在这风清气爽的金秋时节,农学院青禾科技协会组织的“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第一阶段的“校园植物挂牌”活动顺利开展。

       自新年伊始至秋分时刻,在学院党委的多方引导和深圳校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直接指导学院青禾科技协会,在立足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借助数学学院校友邱慧宁师兄的帮助,积极整合校内外学术、艺术、网络各种资源,分阶段开展了“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活动,目标是为深圳校区植物建立一个集科普、学术、文化展示、植物管理保护、环境监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植物信息智能数据库,也为深圳校区的美丽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用脚步丈量校园,凭专业认识植物

       赶着春末时节,协会组织志愿者们走遍校区各个角落,用镜头记录校区内的生态景观,对校区内的植物进行种类鉴别、数目统计,并系统地记录植物的学名、中文正名和形态特征等信息。大家通过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的重要性,化作保护校园植物的能动性,建设美丽校园。除了现场记录,志愿者们还通过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建立数据库,实现校园植物信息的电子化存储和管理。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协会组织撰写了《深圳校区校园植物科普知识挂牌和管护要点手册编制方案》,将活动计划上报了学校管委会并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遍布校园各处的“信息收集员”

云端联动,给校园植物“上户口”

       “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一个云端联动、实时更新、交互方便的云端软件后台。协会在互联网专家校友邱慧宁师兄的指导下,开发微信小程序“WePlants”,建立校园植物身份数据库,便于同学们通过扫瞄挂牌上的二维码获取植物的详细信息。在云端后台建设和测试完成的基础上,协会立即组织开展“植物挂牌行动”。植物挂牌启动的当天,深圳校区管委会陈文波副主任到现场参与指导工作。志愿者们齐心协力为守护夏日清凉的“天然太阳伞”挂上表明其身份的铭牌。在整齐的行道树上,崭新的铭牌与鲜活的植物交相辉映,在为深圳校区师生科普、传播植物学知识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一份属于农学学科元素和农学院色彩。

深圳校区管委会陈文波副主任(左三)现场指导植物挂牌启动

植物的“身份证”

志愿者们齐心协力安装挂牌

 

拥有了“身份证”的校园植物

展望未来,让校园植物的“身份证”越来越“智慧”

       “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具备科普功能、学术研讨功能、文化展示功能、植物管理保护和维护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等综合性的植物信息智能数据库,现阶段云端软件后台建设和第一阶段植物挂牌活动完成后,第二阶段的活动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展。根据青禾科技协会工作方案,下一阶段将在深圳校区管委会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重点依托学院教学力量、专业导师力量,联合更多学院,实现跨专业合作,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向的工作:

       第一,扩大对校园新区域、新物种进行覆盖。力争建立一个覆盖深圳校区植物的整体数据库,并为灌木、藤本、草本等植物类型设计个性化标志牌,以适合多种地形的展示需要。

       第二,系统赋能升级。组建智慧农业模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安装微型的植物数据采集模块,搭建数据传输和分析系统,利于养护人员了解植物长期的各项数据变化情况,而后开展实时的现场设计和现场植物管理,实现对重点植株的追踪、实时监测和针对性维护,更好发挥出植物的生态和艺术效果。

       第三,软件后台升级。美化用户界面,优化视觉效果,通过平台的升级改造,更有效地满足校园师生、植物爱好人士、后勤养护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多层次的个性化功能需求。

挂牌志愿者合照

       “校园植物智慧身份证”活动,是农学院在培养富有“知农爱农、兴农强国”情怀,具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型人才一次实践。这项活动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青禾科技协会和教职工第一党支部联合主办,教职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学术社团业务指导老师陈昊指导了本次活动的具体策划、开展实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部门、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关心和支持。在植物调查和挂牌等志愿者活动中,通过师生党支部联合共建,助力了志愿报名活动,使整个过程得以短时高效完成。活动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和系统建设,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在信息科学、智慧农业等学科方向交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在实践中实现了文化、艺术、历史等通识教育和农学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边学、边干、边合作”的专业实践和劳动教育模式,在着重锻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为校区增添了中大农科风格的特色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深圳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初审:刘兴基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