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光明新农科 生态·农业·环境健康专题论坛顺利举办
10月16日,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第42个“世界粮食日”,我院生态农业环境健康团队在深圳校区教学楼,顺利举办了“中山大学光明新农科生态•农业•环境健康专题论坛”。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中艺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郑晶研究员、兰州大学计慕侃教授、山西农业大学黄晓磊副教授受邀到会分享了学术报告,华南师范大学王宇涛教授、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王雪松博士,和我院部分领导授、专任教师、研究生与本科生100余人,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辛国荣副院长主持。

论坛线下现场
程月华书记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并详细介绍了中大农科的百年辉煌发展史与学院复办发展情况,特别是学院办学特色方向与人才招聘政策,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加强交流合作,推进我院人才队伍建设。

程月华书记致欢迎辞
学术报告环节围绕着生态农业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各位专家分别从生态循环农业、稻田土壤循环、极地微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和农业生态学等角度做了精彩报告。

章家恩教授以“生态循环低碳农业:技术模式、实践应用与发展展望”为题,向大家介绍了多种间作、套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以稻田养鸭为例,详细介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发展前景,为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有效解决方案。

黄晓磊副教授以“施肥对稻田和旱地有机质转化与累积的影响”为题,讲述了农田系统在施肥后土壤团聚体的变化,介绍了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活化程度、有机氮和有机碳的稳定性。

计慕侃教授以“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及生存机制”为题,首先介绍了微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引擎,重点介绍微生物如何驱动三级碳循环、响应气候变化,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宏基因组、建设模型揭示了微生物循环变化过程。

郑晶研究员以“新污染物的非侵入生物监测技术”为题,别开生面地介绍将头发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生物监测材料,对人体重金属、抗生素等的污染暴露进行指示,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切实保障人民健康。


杨中艺教授明晰了农学和生态学以及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分类,并详细阐述了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在场师生们对农业生态学建立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与会师生踊跃参与提问,针对不同的学术报报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各位专家也针对不同问题,耐心地答疑解惑。在本次专题论坛的思想碰撞中,农业生态以及环境健康的内涵得以在每一位参会者心中深化。正如杨中艺教授总结中所言,农业生态学的灵魂在于运用,希望各位在未来的科研工作及学习生活中潜心耕耘、自由探索,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论坛结束时,谭金芳院长结合报告内分享了体会与期盼:本次论坛符合二十大报告精神,充分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家们的报告内容兼顾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受裨益。希望各位专家与农学院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做出贡献。

谭金芳院长总结发言

现场参加论坛的师生合影
在夕阳的余晖中,中山大学光明新农科生态•农业•环境健康专题论坛圆满结束。
(供稿:何春桃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