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生态-农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顺利举行
为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树立优良学风,探讨学术困惑,增长学术知识,12月19日 ,学院研究生会与生态学院研究生会联合共同举办了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副院长辛国荣教授、生态学院副院长庞虹教授等,以及两个学院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邀请了两个学院的7位同学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科研经历,与参会同学介绍科研方向并分享科研心得。
生态学院罗文启博士后以“亚热带森林根系群落β多样性”为题目,介绍了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反映群落组成随空间或环境梯度的周转速率。此外,罗文启博士后还向大家介绍了他在黑石顶常绿阔叶林根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β多样性上的研究进展。

农学院博士生王健以“稻绿核菌白化菌株中极性较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为题目,介绍了稻绿核菌白化菌株的发现以及通过对其与正常稻绿核菌的差异代谢物的寻找与鉴定,为次生代谢产物与致病性的关系研究提供基础。

农学院博士生吴勉之以“斑节对虾高血糖激素参与雄性性腺发育的研究”为题目,介绍了一种新的属于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基因家族的基因,并阐述了该基因对斑节对虾雄性性腺发育的作用。

农学院博士生曾凯以“不同物种及种植年限对川西北沙化地植物群落与土壤性质的恢复效果”为题目,以川西北高寒沙化土地为例,从植被的生理特征入手来探讨高寒沙化草地地下生态系统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

生态学院博士生黄羽豪以“转录组和瓢虫的食性适应与进化研究”为题目,介绍了运用转录组分析的手段,可以在研究瓢虫食性适应与进化的方向提供较多基因表达与序列的信息。同时探讨了瓢虫科食性进化的相关基因,为进一步了解瓢虫科食性的基因机制提供参考。

生态学院硕士生韩普以“东黑冠长臂猿的声音通讯”为题目,以东黑冠长臂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东黑冠长臂猿叫声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比如身份认证,个体质量信息,甚至意图的传达和认知能力的体现等,并指出研究对其社会结构,系统和行为研究的意义。

生态学院硕士生王忠兴以“香港斗鱼与普通叉尾斗鱼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为题目,以香港斗鱼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WGS)这种方法能够全面深入的挖掘物种遗传信息,从而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对香港斗鱼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其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和数据支撑。

在交流会上,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对于七位同学所分享的研究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纷纷就七位同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会后,全体参会学生参观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大家都表示通过此次交流活动有所收获,并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多此类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交流、增长见识、获得更多有益科研的思路和想法。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