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农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自2020年全国两会开幕起,学院直属党支部就组织师生密切关注、及时学习两会重要文件、讲话精神、动态信息。5月22日起,在学院网站、官微开设“聚焦两会”专栏,及时转载两会要闻以及三农动态。5月28日,直属党支部组织学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了两会精神学习心得交流,并将此作为“丹心向党,兴农强国”七一系列活动的序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业“压舱石”作用得到凸显。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重农固本,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众多两会代表提出的与农业相关的提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两会精神使学院师生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两会期间,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新基建等热词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无人农场、农村电商、高素质农民等新要求,更是令我们涉农高校深感新时代的新使命责任重大。只有在拓展视野,潜心攻关的同时,培养大批知农、爱农、兴农的高科技新农科人才,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金扁担”,才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对此,作为新复办的农学院而言,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 直属党支部书记 程月华副研究员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因此,农业为根本,农业基础性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如何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供给和稳定产出尤为重要。而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解决传统农业问题,还要着力于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从而夯实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 院长 谭金芳教授
 

 

 

       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并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也给我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此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题组的定位,开展了一些土壤营养相关的基础研究。这些工作虽然有重要的科研意义,但是没有与我国国情很好地结合,没有很好地解决当前国内的农业难题。入职后通过支部学习,特别是对两会的学习,我对自己的研究定位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将致力研究真正能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项目,使工作才更有现实意义和成就感

 

 

  —— 教师 姜晓谦副教授
 

 

 

       作为中国重要的涉农高校,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为中国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努力钻研专业技术,利用新技术,引入新模式,为粮食生产注入新动力;要努力培养懂政策、懂技术、懂生产的知农爱农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团总支书记 陈素玲
 

 

 

       为了加快两会强调的农业现代化步伐,首先是绿色优先的问题,将来不能继续采用大水大肥的方式促进生产,要依靠技术的进步,促进生态、绿色生产。其次,粮食种植的效益在下降,农民种粮收益低,部分地方出现撂荒现象,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措施保障种植者的收益。其三,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粮食作物出现旱涝、病虫害的风险也更大,还要加大预防和治理力度

 

 

—— 博士生 王健
 

 

 

       作为中山大学农学院复办后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我倍感荣幸,能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来,能利用自身所学为祖国的粮食安全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服务基层,服务农业的发展。同时,我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组织的一员。

 

 

—— 硕士生 孙嘉伟
 

 

 

       两会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仍需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精力,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生猪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稳中向好

 

 

——本科生 王宁
 

 

 

       新的伟大时代赋予了我们农学学子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更要不断增添自身的学识,在农业劳动实践中增阅历、长才干、坚意志、熟技能,努力为粮食增产、食品安全、农业技术提升、脱贫攻坚等贡献出独属于青年农业工作者的智慧

 

 

—— 本科生 翟悦
 

 

 

       两会向全国青年发出了不懈奋斗、努力成才的号召。“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人才,最终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贡献大,就是大人才,贡献小,就是小人才,没有贡献,你再聪明,也恐怕很难称之为人才。”我将以此自勉,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 本科生 杨浩财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