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开新局】中山大学农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1940年秋,国立中山大学在抗战烽火中,再次奉命迁校至粤北山区坪石,农学院随校迁至湖南省宜章县的栗源堡。

 

农学院在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的办学点

 

       为了坚持抗战,农学院教职员工59人,于1941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关心民众疾苦,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发表《中国农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等论文,受到社会赞赏。同时,派党员打入国民党组织,及时了解和转送情报,有效地掩护了被追捕的党员和进步同学,为他们的转移找客栈、搞路条、送衣物,帮助他们脱离了险境。1942年,中共粤北省委遭到国民党破坏,党组织暂停活动。农学院党员一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党员执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保持思想联系、等待恢复关系的指示,一面组织各种革命活动,继续发挥进步作用:

      —— 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

      —— 出版《绿野》壁报,报导抗战消息和宣传农业知识,师生们称赞《绿野》壁报是“荒漠中的绿洲”,打破了当时学校沉闷的政治气氛;

      —— 演出进步话剧,传达党的声音,慰问抗战军人家属,为青年学生指明生活道路,农学系二年级学生施兆瑜、黄敬绰参加了空军。

       第一个党支部从建立到停止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在农学院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1941年,丁颖院长(第二排左六位)与农学院第十五届毕业班合影于栗源堡

 

(图文摘编自《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等史料)

 

(初审:刘兴基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