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多彩乡村调研之二】传承丹霞情,开拓振兴路 ——农学院师生赴韶关市丹霞山调研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而闻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也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目前所发现的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总面积达292平方千米,为广东省境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区。

       为了帮助新教工和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丹霞山的研学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7月24日,农学院调研组一行在即到访丹霞山,在丹霞山管理委员会陈昉副主任、梁惠芬科长,当地瑶塘村村长张建平、生物学爱好者兼科普导游志愿者邓伟胜先生等为师生后期研学实习活动了解实地详情,并调研了周边乡村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情况。

调研组与丹霞山有关负责人合影

探访丹霞博物馆

       在落成不久的丹霞山生态博物馆中,展出有各类丹霞山当地动植物物种标本或图片影像资料,包括有近年新发现的丹霞山小花苣苔、丹霞凤蝶等丹霞山特有物种。为了面向中小学生更好地开展生态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博物馆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智能学习互动游戏装置,帮助小营员、小游客门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调研组参观博物馆

小营员观看科普宣传片

       在博物馆二楼,调研组一行参观了“痴心追梦 魂铸丹霞——彭华教授事迹展”。丹霞山与中山大学颇有渊源,“丹霞地貌”即是由中山大学的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院士、陈国达院士和曾昭璇教授、彭华教授等四代学者发现和命名。1982年,当时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的黄进教授发表了全面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其 “顶平、身陡、麓缓”的六字概括简明准确,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2006-2010年,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彭华教授成功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发挥专长,历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第三、第四、第五届理事长,为丹霞山的开发与管理应用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观彭华教授事迹展

       据讲解员介绍,彭华教授为丹霞山申遗亲力亲为地做了大量工作,节约了建设规划设计经费500多万元,由他规划设计的新景区开发给当地带来的直接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当时有记者采访彭华教授给自己在丹霞山的工作打多少分,彭华教授回答说“60分”,因为他期望他主持的开发能够实现政府、景区和当地农民的三重受益,前两项基本实现,而农民获益还远未达到。在丹霞山的开发过程中,曾有人建议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出,而彭华教授对此坚决反对。彭华教授作为一名老党员,身体力行不忘人民、不忘初心的可贵品质可见一斑。现在,周围村民的经济收入已经由景区开发前的年人均6000元左右,增加到3万元左右。村民们对丹霞山景区的认同与感恩,是对彭华教授所做贡献的最好评判。彭华教授等学者们献身科学、追求卓越、诲人不倦、造福社会的感人事迹,使师生们深受教育和激励。

调研组瞻仰彭华教授雕像

走进丹霞风景区

      丹霞山旅游风景区除日常旅游观光之外,还与高校、科研院所、生态保护学会等机构广泛合作,立足丹霞山的生态、地球科学、文化和美学价值开展科研和科普活动,开设了天文、地质、动植物、禅宗文化、客家文化、农耕和户外运动等主题课程,建立了丹霞山科普小镇,包括9条科考游道、博物馆、自然学校、科普学堂和科普小村。

      在当地生物学爱好者兼科普导游志愿者邓伟胜先生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踏查了景区九条研学线路之一的锦石岩线,查看了多变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种类丰富的特有植物。邓先生着重介绍了如丹霞兰、丹霞凤蝶、锚阿波萤叶甲、丹霞山小花苣苔和丹霞堇菜等当地特有物种,以及路线沿途的安全状况。丹霞山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的和人文生态资源,给调研组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调研组实地踏查科考线路

       随后,大家与当地瑶塘村长张建平等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三家各具特色的客栈。据张主任和邓先生介绍,如今随着丹霞山旅游开发的日渐成熟,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当地村民通过种植特色农产品、从事手工业、开设客栈、投资餐饮业等方式,生活有了大幅改善,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景区开发前的6000元左右,提高到3万元左右,比以往的传统种植业和矿产开发提高了很多,人口外流也有所缓解。在“丹霞彩虹计划”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焕然一新,并推动了开放式客栈的建设,不同主题的客栈在更好地服务游客的同时,还传播了丹霞文化,为乡村增添了人文气息。

  

各具特色的乡村客栈

当地村民用红豆制作的工艺品

 

(初审:刘兴基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