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多彩乡村调研之三】寻访红色印迹,开展红色教育 ——农学院师生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调研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7月28-30日,在学院团委书记陈素玲老师的带领下,博士生曾凯、硕士生甘苑娴,本科生陶宥西、袁榕蔚、陈虹宇同学组成调研小组,前往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前往古大存故居、曾国华故居、中共五华县委诞生旧址与“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了解五华县作为中共苏区的红色历史,追忆五华县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与光辉事迹;寻访抗战时期农学院在五华县岐岭镇的办学旧址,感受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农学院教工砥砺办学、服务社会,学子刻苦求学、努力成才的奋进精神,同时进一步挖掘、丰富学院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调研当地的乡村建设,了解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情况,助力乡村振兴。

拜谒梅林镇红色教育基地

       7月28日下午,调研组抵达五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林镇优行径村的古大存故居。

       五华县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古大存同志便是在这片革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古大存故居的展览分为“农运先驱、革命忠魂、玫瑰风骨、公仆情深”四部分内容,展示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史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古大存光辉奋斗的一生。

       古大存同志出生于1897年,1917年春他进入梅州中学学习,两年后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于次年考入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前身之一)学习。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劳动者》《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政治觉悟与思想不断提高。在五华县第一位中共党员黄国梁的介绍下,古大存同志于1924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前往广州的“五华青年同志会”开展革命活动,主编出版革命刊物《春雷》。从此,古大存走上了不惜流血牺牲、立志改造中国、追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古大存同志先后从事农民运动、军事斗争、统一战线和经济建设等,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多次称赞其为“带刺的红玫瑰”。大家通过学习、了解古大存同志光辉奋斗的一生,深切缅怀古大存同志,进一步坚定了不断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革命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调研组在古大存前辈故居留念

       随后,调研组前往位于梅林镇琴口村的中共五华县委诞生旧址。 1927年,为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党对土地革命的领导,中共五华县委应运成立,领导各级党组织团结发动群众,积聚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理想,成为当地坚强的政治堡垒。

调研组在中共五华县委诞生旧址留念

       接着,调研组前往五华县水寨镇的“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馆参观学习。体验馆以震惊粤东的丁卯年关大暴动为主题,通过华光初现——革命觉醒篇,华光涅槃——血雨腥风篇,华光永存——烽火岁月篇,华光照耀——改天换地篇与华光溢彩——砥砺前行篇,分别介绍了“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至中央苏区时期、红军长征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五华苏区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历程。

       丁卯年关大暴动是一次有组织有领导震动粤东大地的农民起义,发生在1928年1月20日春节前夕,农历是丁卯年,故称“丁卯年关大暴动”。暴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发动了全县十万工农革命军和群众拿起刀、枪、剑、戟及土炮等武器,有力地推动了五华县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冲击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震慑了国民党广东反动当局。

       调研组成员通过学习,了解到五华县红色历史上的诸多感人事迹,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偕夫保家乡,由衷地为五华先辈的无私与无畏而赞叹感慨。大家表示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前人付出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调研组参观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馆

寻访中山大学农学院抗战办学旧址

       7月29日上午,在五华县岐岭镇林振副镇长、市场监管所负责人童文浩与荣福村干部等人员的陪同下,调研组前往岐岭镇荣福村抗战时期农学院办学旧址进行院史寻访学习。

       据史料记载,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寇进犯粤北,企图打通粤汉铁路。1945年1月16日,中山大学分数路疏迁,部分师生由代理校长金曾澄率领,经乐昌、仁北、龙川抵达梅县设校本部,农学院部分师生则迁往五华县岐岭镇办学。1945年3月,农学院在五华县复课,教师有黄枯桐、黄仲文教授等,院务工作由简浩然先生代行。

       荣福村的新苏屋与涂屋当时刚修建好,便腾给农学院100多名师生作为办学点,约达一年半时间。虽然一路颠沛流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农学院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利用木板、墙壁作为黑板传授农学知识,同学们则席地而坐进行学习。如今,新苏屋与涂屋内虽早已无人居住,但在新苏屋与涂屋内,依然能够看见70多年前农学院师生与学子生活痕迹。这一切恍如昨天,激励鼓舞着我们农学学子,要学习先辈不畏艰苦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农业知识,力争解决如今国家农业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中山大学农学院旧址——新苏屋、涂屋

       随后,大家前往曾国华将军故居参观学习。

       曾国华将军于1910年出生于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童年、青年时期仍饱受艰辛。曾国华1924年与同村人一起离家参加国民革命军,迅速投入了北伐战争的战斗;1931年加入了中国红军,并于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跟随中国红军参与中共苏区反“围剿”斗争,走过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参与了平型关大战、太原保卫战、郯城战役等多次战役,并表现出色。李国华将军一生既坎坷又充满传奇色彩,百折不挠追随党的奋斗精神与革命事迹使大家深受感染与激励。

倾听工作人员介绍曾国华将军事迹

调研当地新农村建设

      7月29日下午,在岐岭镇林振副镇长、岐岭镇市场监管所负责人童文浩的陪同下,前往福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乡村调研。

       岐岭镇盛产一种颇具特色的食物,当地称之为南薯,又名芭蕉芋。从前,村中每户门前屋后总会种植一些南薯,作为生活困难时村民的必备口粮。如今,因种植南薯成本高,种植南薯的农户慢慢减少,导致村中许多较为偏僻的土地已撂荒。这一现象让岐岭镇黄福村乡贤赖悦东先生颇感心痛,他回乡投资5000多万元,成立了南薯种植基地。南薯种植基地的成立不仅填补了五华县南薯粉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当地对南薯粉的需求,同时重新利用了村中部分撂荒农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对当地脱贫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后,大家参观了罗经村正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休闲广场和合丰山庄。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丰富乡村精神文明,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粤东西振兴发展战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合丰山庄老板介绍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村民们对周围变化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切。从泥泞小路到水泥路,乡村振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村民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如今,像正在建设的罗经村休闲广场一样,村村有广场,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

 

                  福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南薯粉                      岐岭镇副镇长林振(右二)介绍乡贤回村投资项目

       7月30日,调研组前往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汉光超顺农旅园,参观了农旅园内的无花果与葡萄种植基地。园区内的水果长势良好,口感极佳,不同的作物由不同的种植技术员管理,同时园区内具有研学基地,能够容纳数百名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农旅园内种植有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如阳光玫瑰、黑加仑等。园区内葡萄种植技术员与调研组成员分享了许多葡萄种植的小知识,如广东气候是否适合葡萄种植,葡萄种植中的常见疾病,日常会注重收集葡萄生长的物理化学指标,葡萄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等。调研组成员通过与葡萄种植研究员的交谈,更好地了解了葡萄种植过程中的学问,丰富了农学课外知识。

 

参观农旅园种植基地                                                   与葡萄种植技术员交流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成员深切感受到五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联合乡贤与外界企业,为乡村振兴与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努力,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渴望将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使五华县这块红色热土富裕、文明、兴旺、发达。

 

(初审:陈素玲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