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科普进校园——农学院与新羌社区联合开展爱心助学科普教育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不断强化学院与社区互助共建,7月17日,农学院党委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党委联合开展了 “大手牵小手、科普进校园”的爱心助学活动。活动邀请新羌社区40余名中小学生和家长参观校区校园和农学院,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和新校区宏伟的人文建筑景观。
本次活动是3月“学雷锋月”之初,农学院党委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党委达成“爱心助学、服务社区”系列共建活动的序幕。活动由农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和学院团委联合承办,并得到了新羌社区团委的积极配合。
走进实验室,了解农科新天地
当天下午,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罡到校门口热烈欢迎参加活动的同学和家长们,引导大家参观美丽的校园,走进壮观的农学院所在办学大楼。在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示的农学院文化墙前面,胡罡副书记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讲起,介绍了中大农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复办现状,鼓励同学们关注国家粮食安全、了解现代农业技术。

胡罡副书记介绍中山大学农学院
随后,小同学和家长们依次参观了AI遗传育种实验室、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实验室、生态农业与环境健康实验室和农业资源利用实验室。农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党支部书记、博士生林立文,博士生党员米倩倩,硕士生党员刘欣桐、李寿浩,分别就各自所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
AI遗传育种:“袁隆平爷爷和水稻”。刘欣桐同学从大家熟悉的“袁隆平爷爷和水稻”的故事说起,把小同学们引进AI遗传育种的奇妙世界,并带领小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常用的PCR仪、分光光度计等,让小同学们体验“日常高科技”。

刘欣桐同学介绍AI遗传育种实验室
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怎样吃得更安全”。米倩倩同学从“怎样吃得更安全”这个家长们关注的话题出发,介绍了绿色防控的基本概念,在实验室培育的“虫子”面前告诉同学们“以虫治虫”的奇妙机理,给小同学幼小的心田里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米倩倩同学介绍实验室仪器
生态农业与环境健康:“万物土中生”。林立文同学用自己研究的土壤生态学知识,告诉小同学们“万物土中生”,只有保护好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永续利用,才能让粮食果蔬更有营养、对人类更健康,引导小同学们初步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含义。

林立文同学介绍待检测的土壤样本
农业资源利用:“用科技变废为宝”。李寿浩同学对农业资源利用实验室的部分仪器进行了启发式介绍,例如真空管式炉如何将废弃原材料烧制成生物炭,比表面积仪是如何测量到生物炭微观孔隙结构,长得像冰箱似的气候培养箱是如何变换“四季”培养植物……一系列有趣生动的比喻和仪器操作展示,帮助小同学们揭开了农业资源利用的奥秘。

李寿浩同学讲解比表面积仪
小同学们对各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样品、仪器兴趣盎然,不时提出或略显天真、或时有深意的问题,负责讲解的研究生党员们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现场气氛一直十分热烈。

认真观察利用天敌“以虫治虫”
“半日大学生”,倾听科普讲座
参观完实验室,同学们和家长们坐在学院讲学室,认真倾听植物学科普知识,分享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感悟,体验大学学习。
农学院副院长辛国荣教授以“自然界植物会‘变态’ 吗?”为主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妙趣横生的农学科普讲座,讲解了萝卜、番薯等变态的植物根,莲藕、芋头等变态的植物茎,仙人掌的刺、猪笼草的瓶子等变态的叶子,等等。辛老师从小同学和家长们熟悉的例子切入,把植物世界奇妙的变态现象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和讲解,引导同学们认识、关注植物“变态”表象背后的机理。深入浅出的报告引起小同学们强烈的兴趣,师生互动远超原来预定的报告时间。辛老师最后鼓励大家:“农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关乎科学前沿,是一门从“立地”到“顶天”的学科,学农学十分重要,也大有可为。我在农学院等你们,欢迎你们继续做我的学生。”

辛国荣教授科普讲座
随后,作为农学院2023年“三下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长的硕士生党员吴伟民同学,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刚刚结束的河源市紫金县“三下乡”服务的情况,从在农村取土样、防病害,到在实验室处理样品、做检测,用自己的经历、体验,告诉小同学们怎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并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思考,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建设家乡,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吴伟民同学分享“三下乡”的故事
傍晚时分, “大手牵小手、科普进校园”的爱心助学活动在大合照后结束。小同学和家长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与农学院师生们告别。

农学院-新羌社区同学大合照
农学院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讲话精神,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此后,学院将继续立足学院专业特色和社区需求,持续推进同周边社区的志愿活动、互动交流,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新模式,不断强化师生的社会责任担当,为推动深圳市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初稿:林立文 李寿浩 初审:陈玥如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