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讲堂】“美好香遇·共赏香事”文化讲座圆满完成
为进一步传承传播优秀农耕文化,涵养文化自信,丰富深圳校区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新农科+”学科交叉和垮院系交流合作,创新学生美育与智育结合新形式,农学院开办了“农耕文化讲堂”系列讲座。12月8日下午,农耕文化讲堂之“美好香遇·共赏香事”讲座在深圳校区西教学楼104教室正式开讲。本次讲座由农学院张雨副教授主讲、黄雅楠博士后协助,学院学生会和青禾科技协会联合承办。来自不同校区的机关、院系7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共同体验了一场精彩的芳香之旅。
农学院党委胡罡副书记致欢迎词,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来到农耕文化讲堂,对主讲人张雨副教授做了介绍,并预祝大家共度一段馨香愉悦、轻松减压的时段。

胡罡副书记致欢迎词
溯源“香”的历史
张雨老师首先以甲骨文的“香”字为切入点,详尽而生动地介绍了中西方香文化的历史。从文化的起源到香的起源,从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香水痕迹”到宋朝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四般雅事。张老师如数家珍讲述的横贯东西、古今中外的香的故事,让大家在香文化历史长河中流连忘返。

展示古代香具
第一个互动交流环节,张老师和助理给师生们展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香具。从古人对香料的用法的思考出发,张雨老师将历史上出现的典型香具带到师生们面前,无论是香文化代表汉晋时期傅山炉、精巧的唐代鎏金双蛾纹银香囊,还是古朴的宋代三足瓷炉,都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这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令师生们感叹古代香文化的神奇与珍贵同时,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思考和领悟。

展示经典香具:博山炉(复制品)

展示香具“三足瓷炉”
科普香水原理
作为植物系统生物与合成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张雨老师在讲座的第二阶段,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香水的成分、档位和留香阶段,以及香水的选择、穿香法、空间香氛等专业知识。
从香精、溶剂和辅助性成分的构成,到不同成分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从香水的“前中后调”,到香精浓度的五个等级;从香气产生的原因,再到香水的“四大香调”。张雨老师对香水进行了专业科普,也为同学们全面认识香水、合理选择香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支撑和专业的指导建议。

科普香水知识
如何选择香水?张老师介绍了经典的(PTOB)原则。从Personality(性格)、Timing(时机)、Occasions(场合)和Brand(品牌)四大方面,还分享了穿香法和如何试香的技巧,包括基础穿香、搭配穿香和空间香氛的使用方法等等细节。这些知识引起了师生们极大的兴趣,面对大家的积极提问和踊跃发言,张老师做了耐心细致地回答,深入浅出地讲解,现场气氛热烈。

体验闻香与芳疗冥想
在讲座的最后,是别开生面的香的体验环节。张老师和助理现场向大家分发甜橙和薰衣草精油样品,指导大家在手心滴加精油,闻嗅精油芬芳香气,感受香文化的美好。
配合舒缓的音乐,感受着植物精油气息,张雨老师带领大家体验了神奇的芳疗冥想。伴随着身心与大自然的连接,师生们体验了身体、呼吸、和意念的调整,在学习、科研方面积累的精神压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感受精油芬芳

体验芳疗冥想
随着音乐的结束,历时2个小时的芳香之旅“美好香遇·共赏香事”讲座圆满地落下帷幕。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对“香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领略到了香文化的无限魅力,也对农耕文化和新农科丰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
今后,农学院将继续面向全校师生开办“农耕文化讲堂”,更好地展现新农科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农耕文明,做好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不断丰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美育、劳育、智育的育人成效,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王可欣 初审:陈素玲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