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顺利举办“世纪中大植物科学论坛”

发布人:吴伟民

       2024年7月23日,“世纪中大植物科学论坛”在我院1002会议室举办。此次论坛汇聚了8位我国植物特别是作物科学领域卓越的中青年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林荣呈、杨文强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的田丰、李继刚、姚颖垠、谭禄宾教授,广州大学的孔凡江教授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钦鹏教授,给我院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我院杨芳教授、史俊鹏副教授、谢鹏副教授、张雨副教授也分别介绍了自己团队近年来开展的科研工作。论坛由肖仕院长和杨芳教授主持。

肖仕院长与参会专家合影

       学院院长肖仕教授代表学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回顾了我院植物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希望与会师生能在本次论坛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并有所收获。

肖仕院长致欢迎辞

 

       林荣呈教授做了题为“水稻幼苗光响应与适应的分子机制”的报告,分别以正向遗传和反向遗传研究案例,介绍了细胞核内OsPIL14-SLR1模块、叶绿体内DUA1-OsSIG1模块和OsFLU1基因在水稻幼苗对光、温、盐胁迫等响应和环境适应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林荣呈教授作报告

 

       李继刚教授以“远红光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为题,围绕光敏色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光拮抗ABA信号的分子机制、光与低温信号互作的分子机制以及光调控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光调控植物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

李继刚教授作报告

 

       田丰教授作题为“玉米耐密株型建成的分子遗传基础”的报告,介绍了“上紧下松”智慧株型lac1的发现与克隆、lac1如何响应密植动态调控玉米叶夹角、lac1的密植增产潜力,以及利用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快速将lac1导入现代优良种质的策略。

田丰教授作报告

 

       杨文强教授以“大豆碳代谢酶功能研究”为题,从我国大豆的供需矛盾出发,介绍了如何利用大豆碳代谢酶提高碳固定,实现大豆增产,以AGPase和GAPDHc两个重要的大豆碳代谢相关基因为例,详细解析了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形成和响应刺激等方面的分子机制。

杨文强教授作报告

 

       孔凡江教授作“大豆光周期敏感性与分子育种”的报告,介绍了大豆驯化过程中开花期基因的进化与选择分子机制,大豆中phyA调控开花的模型以及光周期敏感性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绿色革命基因rin1对大豆的潜在增产作用。

孔凡江教授作报告

 

       姚颖垠教授以“小麦加工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为题,介绍了小麦籽粒中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以及醇溶蛋白等储藏蛋白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从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储藏蛋白优异等位变异、储藏蛋白转运和累积三个层面挖掘了小麦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

姚颖垠教授作报告

 

       谭禄宾教授以“水稻株型驯化的分子机理”为题,介绍了野生稻由匍匐生长的形态驯化成直立生长的栽培稻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分子机理,详细阐述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株型分化的遗传基础。

谭禄宾教授作报告

 

钦鹏教授作了“水稻耐热遗传基础解析及应用”的报告,为我们系统介绍了高温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分子机制解析和优良等位基因高效发掘。

钦鹏教授作报告

此外,我院四位青年教师也作了汇报分享。杨芳教授作了“玉米穗发育的分子调控”的报告,史俊鹏副教授以“玉米与近缘种遗传位点挖掘与利用”为题做分享,谢鹏副教授报告了“高粱与环境互作的适应性机制”,张雨副教授以“Phylo-mobilome Analysi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ransposon Dynamics, Adaptation and lmpact on Host Genomes in Solanaceae”为题汇报。

杨芳教授作报告

史俊鹏副教授作报告

谢鹏副教授作报告

张雨副教授作报告

 

此次植物科学论坛以中山大学世纪华诞为契机,不仅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高端的植物科学学术交流平台,还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引发了积极思考。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学术精神,持续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植物科学前沿研究贡献更多力量。

会场

 

(初稿:姜艺   初审:杨芳   审核:肖仕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