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叶国友到访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4月10日下午,农学院“光明农业讲坛”2023学年春季第一讲暨中山大学光明新农科-智能育种学术交流会,在深圳校区开讲。应邀到访的国际水稻研究所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IRRI) 高级科学家Ⅱ、中国农科院创新团队首席、CAAS-IRRI基因组辅助种质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叶国友研究员,为师生们带来了《水稻耐盐育种现状》的精彩讲座。本期讲座由陈景光副教授主持,院长谭金芳教授、AI育种教研室副主任史俊鹏、智慧农业团队徐晨阳、生态学院蔡枫等老师,以及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伊始,陈景光副教授介绍了叶国友研究员的工作经历,以及在水稻遗传育种相关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叶国友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相关研究,在数量遗传分析、遗传育种软件开发,群体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有重要建树。

陈景光副教授主持讲座
叶国友研究员以“水稻耐盐育种现状”为主题,分别从耐盐水稻的重要性、种质和育种、基因挖掘和新育种方法方面,详细阐述了团队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表达了对水稻育种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基于国家碳中和的目标,未来水稻的栽培方式应该会向‘半旱半涝’的模式转变;水稻耐盐基因的发掘应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切实解决农民农业生产问题的才是有用的基因。”此外,叶老师还向大家讲述了他与袁隆平院士之间探讨水稻育种的故事,大家不禁再次缅怀袁隆平院士的卓越贡献。

叶国友研究员讲座
谭金芳院长就中国未来农业的革命性突破等问题,与叶国友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谭金芳院长问道:“中国农业生产的下一次突破在哪里?”叶老师结合自己多年作物育种的经验,谈了个人独到的见解:“长的育种周期是全世界面临的科学难题,从作物的栽培模式入手,缩短育种周期很有可能大大提升育种效率,这可能是中国农业的下一次突破。”史俊鹏副教授就目前作物育种方面一些“卡脖子”问题,与叶国友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建立作物的基因库方面,两位老师都期望建立中国自己的作物基因库,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筛选关键基因、预测关键蛋白结构,从而快速推动中国在育种方面的进展。

与会专家研讨
此次讲座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参会师生都受益匪浅。关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卡脖子”的问题,不仅需要老一辈科学家的带路,也需要年轻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付出。
(初稿:刘仲旺 初审:陈景光 审核:谭金芳 审定: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