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在2022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喜创佳绩
8月22-24日,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决赛成功举办。经过广东赛区决赛和全国决赛两个阶段的激烈角逐,农学院4支参赛队伍分别斩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广东省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是涵盖生物、食品、医学、药学、农学、环境等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全国性赛事,是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发布的《2020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57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528所高校的8614支队伍参赛。
我院获得一等奖团队参赛项目为“番茄锌铁转运蛋白SlZIPs基因家族鉴定及功能初步分析”,由2019级本科生王奥成带队,团队成员为2020级本科生黄韵锜、代湘杰,2019级本科生王宁,指导老师为谢若瀚助理教授。

指导老师谢若瀚老师(第一排中间)与团队成员
王奥成团队以全球产量最大的果蔬作物——番茄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番茄吸收、转运、分配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种源头上强化番茄果实中锌的积累,从而为缓解困扰全球的“隐性饥饿”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我院获得二等奖的团队参赛项目为“夏堇 (Torenia fournieri) 花瓣色斑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由2020级本科生朱驭之带队,团队成员为2020级本科生陈志坚、李佳和、蔡骏、鲁子毓,指导老师为苏诗豪副教授。

朱驭之团队成员
蜜导作为被子植物花中协助植物吸引传粉昆虫,并指引其停泊在花目标区域的结构,在植物的繁衍和生态适应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调控蜜导形成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学价值。

朱驭之团队以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园林植物夏堇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夏堇腹部花瓣蜜导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展开了详细的探究,在筛选出与蜜导形成强相关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同时,也阐明了蜜导在花瓣发育过程中的扩散规律。

我院获得全国三等奖团队参赛项目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耐盐微生物筛选与功能研究”,由2019级本科生戴智安带队,团队成员为2019级本科生袁榕蔚,2020级本科生席寒笑,指导老师为魏蜜助理教授。

戴智安团队成员

戴智安团队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这一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对其中的功能微生物资源展开研究。该团队筛选获得了多株具有显著耐盐促生和增强植物耐盐能力植物生长的功能微生物,并通过代谢组技术深入探究其中促生效果较好的斯氏泛菌 Pantoea stewartii DYX的关键物质基础。其研究成果对开发新的盐土生物改良剂,缓解土壤盐渍化导致的作物歉收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我院获得广东省三等奖团队参赛项目为“有益芽胞杆菌组合对不同土壤微生态的调控作用研究”,由2019级本科生翟悦带队,团队成员为2020级本科生何仪、邵鼎尊,指导老师为姜晓谦副教授和魏蜜助理教授。

翟悦团队成员
翟悦团队以番茄为研究对象,构建多功能有益芽胞杆菌组合与番茄的共培养体系,探究构建的芽胞杆菌组合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对植株的促生效果差异,从根际微生态角度阐明促生差异的内在原因,为有益芽胞杆菌组合作为稳定、功能可控的生物菌肥投入实际生产提供思路。
比赛期间,我院学子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课题选择、路线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到资料整理、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充分展现了本科学子们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科研创新潜力。
农学院复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鼓励优秀学子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接触专家学者、培养科学思维、拓宽科研视野,致力于培养具备“知农爱农、兴农强国”情怀,具有卓越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复合型新农科人才,不断壮大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
(供稿:王宁 袁榕蔚 何仪 初审:刘兴基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