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易长亩,终善且有——2022年“丰农奖学金”突出成果奖团队事迹
2023年9月22日,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经过学院评选,由农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梓杰、李泓甫,2021级刘铸乐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荣获2022学年“丰农奖学金”突出成果奖。
该团队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从数学建模队伍逐渐发展成为农学院跨年级、多学科背景的竞赛队伍,参加了多项高水平学术比赛和大创项目,获得省级奖项5项,发表SCI论文1篇,EI会议论文2篇;并积极服务“三农”、代表学院学校参加公益活动,取得突出成绩。
2021年7月11日,中山大学农学院集体从广州东校园搬至深圳校区。
那个晚上,一个群名叫 “深圳—广州南建模快车”的团队悄然成立,
和农学院一起,在崭新的深圳校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两年的时间里,
三位同学互学互促,团结奋进,
打比赛,做科研,参实践,
以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激发创造力。
禾易长亩,扎根学院争翘楚;
终善且有,情系三农收获丰。

团队成员合照(从左到右:李泓甫、王梓杰、刘铸乐)
一、学习力:主动学习、以赛促学
团队成立以来, 三位同学优势互补,分工明确,
通过借阅参考书和网课等方式,
主动学习数学模型、机器学习、区块链等相关知识,
掌握多项与新农科专业发展相契合的计算机技术。
在备赛过程中,团队坚持一周一次的研讨会,
分享个人文献学习心得,互相督促学习进度,
不断磨合团队成员利用各自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默契度和熟练度。
两年的坚持,
让这个团队完成从数模国赛省级三等奖的小试牛刀,到斩获省级一等奖的飞跃;
也让团队从全国111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决赛的6支队伍之一,
最终获得全国智慧农业创意大赛二等奖。

参加全国智慧农业创意大赛决赛答辩(左一、左三、右二分别为李泓甫、王梓杰、刘铸乐)
竞赛的准备,并没有打乱他们正常专业学习的节奏,
团队成员“用学于赛”、“以赛促学”,
形成拓展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智慧农业》、《生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的学习中,
还能主动将相关竞赛内容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分享,
获得授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学在中大,追求卓越,
目前团队三人的专业学习成绩都在各自年级名列前茅,
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一等奖奖学金,以及丰农优秀学生奖学金。
并在学院和丰农控股的支持与关怀下,
成为首个“丰农奖学金“中的“突出成果奖”的获得者。

团队成员获得丰农奖学金“突出成果奖”
二、思想力:学科交叉,探索创新
得益于农学院本科学术导师制,
大一时,团队三位同学便进入课题组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
自主探索生物信息学、智慧农业、食品科学等学科方向,
并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平台开展项目自主研究。
两年来,团队成员共参与6项大创项目,
其中包括省级项目1项,校级优秀结题项目1项。
在智能育种、食品安全等领域,
团队成员将本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并在实践中碰撞学科交叉的思想火花,
目前以本科生一作的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EI会议论文2篇,
为我国“新农科”科研发展贡献年轻力量。

团队成员根据大创项目成果发表的SCI论文
为进一步了解学科前沿,领略科学家精神,
团队成员利用大创项目经费支持,多次参加知名学术会议,向专业大咖和优秀青年学者学习。
在第十一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上,
团队成员精心制作了学术海报,
并在会议上和其他专家交流经验,探讨模型的优化和改进;
在第一届峡山科学会议中,
他们根据项目与竞赛成果发表摘要两篇,
并收到组委会的大会报告邀请,
与农业领域顶尖教授共聚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探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路径。

王梓杰同学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与团队项目海报合影
三、行动力:服务“三农”,脚踏实地
除了科研竞赛,团队成员也积极投身于学院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中。
团队成员均已入党,并在学院和班级中担任班长、团支书等职务。
三位同学发挥自身所长,服务老师同学,参加志愿活动,每位成员志愿时都达到100个以上。
农学院作为广东省“三普”技术支撑队伍,在2022年7月至8月开展“三普”试点外业采样工作。
李泓甫同学身为“三普”小分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
秉承“服务国家,事业至上”的精神,顶着烈日酷暑、忍受蚊虫叮咬翻山越岭,
协助学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州市184个点的土壤采样。
经过外业采样的洗礼,
他进一步坚定了为国家“三农”发展服务和为农业现代化奋斗的信心。

广东省“三普”试点调查采样中大人员(后排左一为李泓甫同学)
学雷锋,育新苗,农学院团委与青禾科技协会联手秋硕小学开展了系列科普讲座志愿活动。
刘铸乐同学作为青禾科技协会主要负责人,
参与前期对秋硕小学的现场调研以及与校方的沟通交流,
组织安排学院师生给小学生进行现代农业知识科普。
“奋斗正青春,志愿伴我行”,持续组织师生推进同周边社区单位的志愿活动,
让刘铸乐以自身专长为深圳市地方教育事业增添新时代的色彩。

刘铸乐同学(右一)参与对秋硕小学领导沟通交流
躬耕实践,以劳育德,中国传媒大学组织的“高校种地小队”回归田野,体悟劳动精神。
王梓杰同学作为中山大学学生代表,前往杭州完成大型劳动纪实类综艺《种地吧》的拍摄录制,
与其他高校代表一同前往笋山,助力十个勤天首次带货直播,深入体验农业新业态。
在这难忘的一天里,他付出劳动汗水,也从土地中汲取奋发的动力,
更坚定王梓杰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的信心,
将用双脚丈量祖国希望的田野,用双手守护“粮食安全”的重任。


王梓杰同学(后排右一)代表中山大学参与大型劳动纪实类综艺《种地吧》的拍摄录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学院复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兴农强国”为根本任务,引导、鼓励优秀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接触专家学者、培养科学思维、拓宽科研视野、服务社会各界。在榜样的影响下,广大农学院学生将进一步提振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志趣和信心,并将继续锻造卓越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努力成为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初审:陈素玲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