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赴揭西、五华开展“百千万工程”科技帮扶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15-17日,农学院科技帮扶工作组一行6人分别赴揭西县的坪上镇与塔头镇、五华县的岐岭镇,开展“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对接与科技帮扶实地调研。
赴揭西县对接科技帮扶
今年初,根据广东省科技支撑“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要求,在揭阳市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农学院选派9位老师(其中8位党员)分三个组进驻揭西县的三个镇,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工作。3月中旬,应当地的需求,在程月华书记、陈景光院长助理的带领下,由陈景光、谢鹏、柳淑蓉、彭宇涛等老师组成的坪上镇与塔头镇两个科技帮扶工作组,分别深入村镇,进行情况调研和工作交流。
在两个镇,工作组分别与坪上镇陈森峰书记、黄丰裕副书记,塔头镇杨文银书记、李勤勉等相关负责人,座谈了解了乡镇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概况。程月华书记表示,做好社会服务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中大和农学院赓续传承的使命,学院将全力支持老师们配合地方,做好村镇科技帮扶工作,为乡村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坪上镇,学院一行调研了供港蔬菜基地和田园花海项目,与揭西县智慧农业产业协会黄俊生会长等基地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大家对田园花海项目园关注当地宜居环境建设和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表示赞赏,并对目前园区有待提升的管理技术、科普含量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参观供港蔬菜基地和田园花海园区
陈景光、谢鹏和柳淑蓉三位副教授应揭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邀请,参加了《揭阳市鹧鸪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一起,对揭阳市鹧鸪养殖的产业发展和技术难题进行了交流。

参加学术研讨会
在塔头镇,学院一行调研了小番茄种植基地、三农成果展馆(初定名)建设用地和农耕文化公园——恒康生态园。大家就“三农”成果展馆的规划布局、农耕文化园红色教育板块的挖掘拓展等,给出了建议。对当地抗战时期地下交通站队员的后代、恒康生态园总经理刘少武先生返乡创业、投资建设的家乡情结表示钦佩。


参观小番茄种植基地和恒康生态园


参观抗战时期地下交通站
赴五华县帮扶抗战办学老区
岐岭镇是中大农学院抗战迁徙办学旧址之一,学院复办后通过红色寻访、“三下乡”等方式,始终与当地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流,并设立了乡村振兴工作站,开展红色教育与科技帮扶。
16日上午,农学院一行人前往梅州五华县歧岭镇,与歧岭镇何森镇长、荣福村孔伟星书记等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当天下午,学院一行在荣福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歧岭镇“长乐烧”酒厂、柚子种植基地和水稻种植区进行实地踏查调研。针对岐岭镇多山少地、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老师们结合各自的专业技术和研究成果,为当地推荐了适合林下复合种植的松茸菇、鱼藤、香茅等经济作物,以及适合在水肥条件较差地块种植的高粱、大蒜等作物,并表示会在种苗、栽培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予以协助指导。镇村干部们表示,感谢学院领导、老师们的热忱帮助,将进一步研究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以干部党员示范的形式,逐步进行新作物品种的试种推广,努力带领群众不断增产增收、振兴乡村。


调研“长乐烧”酒厂和柚子种植园
中午时分,学院一行参观了初步修复的农学院抗战迁徙办学旧址——涂屋和新苏屋,并参加了揭牌仪式。经过研讨,学院将协助地方进一步提升办学旧址内部的红色历史教育布展和周边的绿化美化,共同打造好这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张雨副教授现场勘察了旧址后坡绿化需求,并采购捐赠了花卉种子,连同种养注意事项说明,一起转寄岐岭镇。

通过本次走访调研,学院老师们初步了解了揭西县和五华县的“三农”发展现状,进一步增强了通过科技帮扶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心。大家表示,今后将在继续潜心现代农业基础研究的同时,关注新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产业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初稿:柳淑蓉 彭宇涛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