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好马步】借助外力,不断拓展本科生专业视野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假期学习,8月18日,学院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支持下,组织本科生参加了该学院的线上专业科普讲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2004级校友、四川国光农化公司作物技术部张江文部长,做了题为“认清形势、抓住机会、早做准备——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的讲座。张部长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工作体会,向同学们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农业的现实特点、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使同学们深受启发,纷纷记录下个人体会。

  

        以下摘录一些2020级农学部分本科生的体会,以供分享:

       我曾经将农业与种田划上等号,中华民族研究了几千年的学科,难免带入传统的眼光;后来我又明白,农业是智慧的、是高科技的,是大有为的、焕发新生活力的学科;而听完讲座之后,我猛然发现,原来我们的农业基础建设依旧是传统的、落后的,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依旧在那里等着专业的人才去解决。那么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人呢?农科远远没有到日暮穷途之日,我们这些汲取过专业知识的新一代农人,总是要奔向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又何苦烦忧前方无路可走。对于未来的深思明辩不可缺少,怎么“种得好”“卖得好”?脚踏实地还是重中之重,之后的专业学习当是全力以赴。

——周云风

       农业因为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需求,所以新时代会需要新农科人才。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化种植的好处更加明显,使得农业人才的需求变多。除此之外,很多外来企业也开始对农业进行渗透,企业的兼并重组加速。农业的新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其实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这个可以是我们更精准的理解和指导农业生产。学好农业可以与国家重大战略挂钩,将来有所作为。

——夏小语

       听了张部长的讲座,我对于农业现状及前景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对于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校园招聘都在加强对农业人才的重视,这无疑为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外来资本进入农业,整个社会对于农学的重视加深,许多非农业企业开始投资各地用于农业种植,这就造成对于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大。其次根据中央下发的文件可知,对于农资企业管理更加严格,这就需要专业的农学学子投入奉献自己。

——邵鼎尊

       张江文学长为我们讲解了现在农业还有很多问题带解决,现在传统的农业耕作与现代化农业并存,农村人口青年流出较多,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较难。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费用高。例如他说如果雇人授粉,一天需要200元的佣金,而且效率也没有机器操作高。东北现在的机械化程度就比较高,效率也就比一些传统生产方式高。所以现在主张合作社经济,大家集中地统一耕作,因此就需要大量的先进的管理人员。在当今时代,中国农业还有许多待解决的任务,仍有许多新的职业需求,农业现在是广阔天地,当代青年仍可大有作为。

——李佳和

       作为一名农学院的学生,如今的我正是像前辈曾经历的那样,正处于对未来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线上讲座学习,我对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加深了认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还存在因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脱节及地理环境等制约因素从而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我们农学生作为新农人,不能只想着怎样拥有一份舒适安逸的工作,而应该心存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像张江文前辈所说,做到既能研究先进技术,又能下地实地考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黄韵锜

       张部长今天的讲座真的是醍醐灌顶,触动人心。他首先介绍了当今中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强调了此刻中国农业发生的变革,展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新农科人才的需求,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担当和责任,也让我们对职业未来感到无比光明。张部长特别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对我们本科生基础打牢提出明确要求。站在面向未来的广阔视野,我们要夯实基础,对现在学习的专业内容牢牢掌握。并且在厚基础之上具有创新思维,做符合国家未来农业战略需要的新农科人才。担起责任,不仅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也开创美丽乡村振兴的光荣事业。

——伍泽权

       张江文学长告诉我们,很多企业都需要农药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杀虫,杀菌,除草,杀鼠。同时,中国也需要有不同作物的需求的研究,这个研究需要我们运用好生物技术,为农业的发展奉献力量。如今的农业生产链中,老龄化人口的数量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在下降,这也昭示着我们青年一代农业人才更需要为中国农业奉献出青春的热血。我们科班出身,既要能穿上实验服,也能抗得起锄头,把技术带给农民,让农民们建立起特色农业合作社,真正走向富强的道路。

——戴传顺

       因为从小生长在四川,今天的讲座引起了我许多深想。不同的农产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真的完全不同,而当地特色农产品牌的打造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则极为重要。一个品牌的诞生,产品的供应要“持续化,规模化,标准化”,产品的运输要便捷,交通便利,产品要易于保存,卖相上佳,且受众普遍,才能真正的长久。举个简单的例子,汶川的蜂糖李、小青苹、大樱桃,绝对不输什么巫山脱骨李,陕西红富士,大连樱桃,可它们没有办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为什么?难储存,易损坏,交通不便,它们很难在经过长途运输后仍有原貌,口感也大打折扣。这些本来应该随着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而崭露头角的宝贝,却鲜有人听闻,每当向别人诉说时只余遗憾,所以想学好专业付诸实践,让更多人享受更高品质的美味!

——席寒笑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面对专业、深造、就业无从下手、无从抉择,这个讲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通过学好专业,面对社会需求,经过深思熟虑,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为自己的人生职业发展起好步。

——梁新翰

       目前,我国农业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才不足等问题,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未来发展农业,可以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推进农业工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结合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等等。而我们作为本科生,则应该打好基础,积累好专业知识,以便未来能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

——张鹄宇

       习主席曾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正如专家所说,中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唯有努力改善,使农业发达,农村进步,农民幸福,方可使中国再无农业之忧,方有亭亭之禾,巍巍吾国。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工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但自从免除农业税,到给农民发放补贴,再至今日国务院确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着中央对农业逐渐的重视,更反映出我国对于自身问题的正视。鲁迅先生曾说:“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中国只有敢于正视自身农业短板,敢于摸索尝试创新,这才可望实现农业方面的饭飞速增长,真正呈现国业兴盛,邦土富强的伟大民族复兴梦。

——王钰彬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当代农科六大技术之一,其应用发展情况可以作为农学技术的缩影,今天的讲座介绍了外资流入背景下对农科技术的新要求、农民农村种植中的种种问题和其反应到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方面的需求。可见,农业技术还远远未饱和,对农业技术人才仍有很大需求。作为农科学子,我们应多多关注相关发展,扎实学习基础,未来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许云珊

       农学涉及面广,是一个很让人难以看到尽头的学科,我们都必须慎重考虑。 贝多芬经常提起,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我认为农学面临生长周期长等许多问题,种一棵树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所以更需要执着追索、无私奉献精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陈焕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可是随着我国重工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会主动报农学专业。探其渊薮,相对于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农学在将来就业等方面的乏力与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今天的讲座,则给我们农学生指明了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学虽然较其他专业而言偏冷门,但是亦不能妄自菲薄,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学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为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努力学习,如是则能牢牢地抓住机会,把握机遇。

——袁胤骞

       通过本次讲座,我了解到了农业发展的新前景,主要在于电商、打造农业品牌、建立农业合作社等几个方面。这使我对农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就业方向有了新的想法,新农业的发展不再仅限于种地、以散户形式种植出售,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种植销售,是相对散户来说一种新意义上的革新,可以起到统一化、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更是加强了农贸产品的品控,还不会落下任何一个散户。农民们也许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完成这样的工作,而我们这些掌握新技术的人员能帮到他们,自身也可以从中找到未来工作的方向。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之中,未来农业的发展会逐渐明了化。

——蔡丹妮

       张江文老师给我们介绍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来,让我们了解到了对于农业方面社会的前沿需求,让我们知道了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技术,让我们拓展了知识面,明白了农学的重要意义,可以为自己的生涯规划考虑一条不同的道路,提前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加感兴趣。

——叶锡宇

       张老师对农业现状的概括和对农业未来发展的展望,解决了我不少对农业的困惑。经济进入农业板块,推进了土地集约化和合作社经济的大量出现,使从前农业的小规模转变为大规模,从而推进了农业工业化与标准化,尤其是疫情期间电商也解决了部分农民的收益问题。而近年来的发展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劳动成本逐步提高,大部分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问题还需要改善。而作为一个农学专业的学生,我应该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郑祺泓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为农业的前沿现状及发展前景,受益良多。首先是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农业经济效益的差距变大;农业大部分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些是农业发展现状的弊。但有弊必有益,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合作社经济大量出现;国家政策,政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各地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外来资本进入农业,对农业管理、技术类人才需求量很大,由此可见,我们农学学子未来的发展很有前景,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联系,满足不同的需求。

——廖梦珍

       张学长从多方面多维度地为我们解读了农学的现状、发展前景。我们明白了新农学的前进方向是要在技术上创新,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要实现高科技农业,减少对人力的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我们还了解了农学的就业是多方面的,在不同领域都能得到发挥。我们还了解了感兴趣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等问题,对农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王浩宇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近代化农业朝着现代农业全面演进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政策、资本不技术的结合,产生的风暴级化学反应,则将带来整个产业的颠覆与重构。它改变的是整个产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涉及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影响深远。从另一种角度而言,那些在传统农业生产服务中,需要被打破和改造的痛点,就是行业的机会。

——姚冬坦

       张江文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他自己在选了农学专业后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的迷茫,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同感,因此很容易就能和老师产生共情。就如老师所说的,虽然它并不是大热专业,但却是民生之本,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越来越关注到它的发展,它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而近年来,随着国内越来越重视绿色生态,农业俨然正在成为新兴的热门专业。那么,我相信随着国家战略调整,以往作为冷门的农学也会开始回暖。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人才,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杨骏宇

       通过对今天讲座,了解到农业当前现状处于劳动力老龄化,青壮年较少,主要为386199部队。主要生产工具差异较大,部分地区仍是主要使用人工。部分外来资本进入农业,对农业人才要求较大。国家正在扶持各地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经济水平,但由于农民对所种植物了解不足导致植物产量低,收入不足的问题也需解决。这些现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国家正在大力扶持农业,目前正处于起步状态,等我们毕业之时正是国家紧缺农学人才之时,我们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刘婧雅

       讲座使我进一步认清了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了解了我们作为农学学子所肩负的责任与拥有的机遇。民以食为天,而食物在当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来自于农业,所以说,农业对于我国乃至于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从解放以来,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短板,这些短板既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应当抓住的机遇。修补这些短板,不仅仅是实现我们个人价值的途径,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将自身价值融入时代的表现。

——陈志坚

       中国农业现在正处于急需发展的时候,资本已经在逐步涉足农业领域,在张老师看来,未来农业的需求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主要是需要愿意进行基础研究和指导农民学习应用新技术的人,在产品的推广和品牌的建立方向上则对管理性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上应多注意相关方面的信息。

——杨子恺

       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得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张诗瀚

       农业的现状是什么?农业有没有发展潜力?学农有没有前景?农业值不值得你们选择和长期从事?这是本次讲座最核心讨论的四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讲座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农业从旧农业向新农业、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势头,也指出了目前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人才稀缺、一些高精尖项目被外国“卡脖子”的现状,说明我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优质而平稳粮食储备是国家安全的标志之一 ,新农业也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呈现向第三产业靠拢的趋势,因此农业值得新青年们选择和长期从事。

——周赞陈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