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好马步】本研学术沙龙开讲!探寻你的个性科研生活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升学深造,学院青禾科技协会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筹办了“大手拉小手”、本研贯通互动的学术沙龙活动。11月8日19时,学术沙龙在深圳校区西教学楼四栋205教室,以“生活与科研并进——探寻你的个性科研生活”为主题如期开讲!

李晓云老师主持学术沙龙

       首位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的学长,是来自AI遗传育种团队的高翔博士后,她的研究方向是玉米基因组学以及表观组学、转录组和蛋白质互作组学、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开发。高翔博士自称是“被迫”选择了现在的专业,起初是一心想要进入北大医学部,之后又想转向动物医学,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开膛破肚”动物专业实验,于是安心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学习,最终找到了自己现在的研究方向。谈及自己从北京到深圳这十年来的作物遗传育种学习与科研的经历时,高翔博士深有感触地说,大家要多看文献、多思考、多动手,要勇于尝试、勤于总结,总结不仅是输入的过程,也是把自己的思考整理输出的过程;另外,还要多交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去主动思考,做科研不需要“工具人”,而是需要真正有进取心的科学家。

 

高翔学姐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

       接着,2021级生态学专业博士生林立文展示的经历十分励志。他中学升学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选择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后来偶然从班主任处得知了可以参加普通高考的信息,最终成功考入长江大学。林师兄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不断地去尝试、去努力,不给自己闲下来的机会,从学生会干事到主席,不断地历练成长。在后来与外校同学交流时,林师兄深切感知到与其他学校同学的差距,于是下定了读研的决心。考研时无奈被调剂,与心仪高校失之交臂的经历,让林师兄清楚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学术,自己考研的失利主要在于没有协调好学生活动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安排。吸取教训后,硕士生时期的林师兄格外努力地投入专业学习,一次在实验测试大楼因为实验结束太迟,不得不翻墙离开,在宿舍外等到早上六时才回去休息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林师兄笑称,自己是花了十年时间才和大家有机会见面。

林立文学长分享自己的研究生经历

       在被问到是什么让自己坚持走过这十年的艰辛时,林师兄说自己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家人都给了自己很多支持,无条件地让自己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他经常想,一定要坚持下去,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了自己的家人努力坚持下去。

林立文学长认真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林师兄认为大学生活中最核心的还是学习,无论是参加学生组织还是在图书馆啃书,都是在学习,只不过内容不同。林师兄给了大家几个建议,帮助大家平衡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首先可以每天制定“备忘录”和“优先表”,可以及时把任务写在备忘录里以免遗忘,睡前也可以花点时间总结,同时安排好第二天的事项。另外,林师兄希望大家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被生活的焦虑压垮;在社会心理普遍浮躁的时候,更需要有宽广的视野,权衡好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有强大的自信心,以免被焦虑和眼前的短暂物质利益所蒙蔽。林师兄最后寄语大家,“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最后,来自山东的2020级硕士生王文青师姐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因为一次考研讲座老师的推荐,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离家邀远的中山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为乙酰甲胺磷杀虫剂和植酸在添加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的土壤中的固定及迁移机制。王师姐本科所在的学院是整个学校考研率最高的,院长也一直鼓励学生考研,并且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指导,在分享自己的考研经验时,王师姐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学长学姐的报考情况,以此来帮助自己选择考研目标院校。

 

王文青师姐分享研究生经历

       在活动的最后总结时,李晓云老师也忍不住分享了自己考研的经历。她因为是第二志愿而轻松应考,却意外收获高分。李老师希望大家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轻松应对,祝各位同学收获完满的大学生活。

李晓云老师小结

茫茫科研之路如汪洋大海,每个人就像在学海之中的一叶扁舟。如何快速找到前进的方向,找到一往无前的动力,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科研路径,是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本期学术沙龙中,邀请到了三位求学和科研路上的学长、榜样,通过他们的学习感悟、心态平衡、科研思路,希望能如灯塔一般,引导我们顺利走上契合个人发展的科研道路,让我们的发展目标更清晰,在科研之路上目极星空、砥砺前行。

 

社团主要成员与主讲人合照

会场一角

 

(图文:梁新瀚、郑祺泓  初审:李晓云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