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科研视野 促进学科交叉 ——青禾科技协会顺利举办第二期学术沙龙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为了不断拓展农院学子的科研视野,学院青禾科技协会于12月2日晚,举办了本学期第二期学术沙龙。在梁栋老师的协调帮助下,本期沙龙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田麟博士做了“从植物基因测序到动物基因测序”的农科学子成才经验的分享。本期沙龙由李晓云老师主持,以现场结合腾讯会议的形式举办,吸引了大二、大三以及研究生参加。

       田麟博士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青年研究员,国家青年人才,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PI。他2011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期间研究水稻蜡质基因(Waxy)的多态性如何影响稻米口感,成果发表于中国植物生理学杂志(封面);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贝勒医学院,在国际上首次阐明血管正常化与免疫激活的相互调节关系,在Nature以独立第一作者发表该研究成果。

田麟博士分享学习与工作经历

       田麟博士首先分享了从上海交大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十多年的科研经历,在此期间虽然研究方向有所变化,但在学术上努力认真的态度一直没变。田麟博士鼓励同学们,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努力。希望农学院的学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认真学习,不要浪费时间。虽然短时间的努力可能暂时没有结果,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回报总会到来。

       接着,田麟博士向我们分享了他最近在肿瘤领域的研究——在肝转移瘤中巨噬细胞的来源。经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发现,肝转移瘤中的巨噬细胞并不来自肝自身,而是来源于血液中单核细胞的分化。这一项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从实际出发,构建动物模型解决问题”。田麟老师告诉同学们,他在本科期间研究植物基因和蛋白的经历,为日后在血管正常化与免疫激活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奠定了基础,植物基因与动物基因实验的操作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的基础课,认真上好实验课。

       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的反应非常积极,有一半左右到场的同学都进行了提问,部分同学甚至提出了五六个问题。大家对田麟博士分享的内容积极思考,问题内容既有围绕田博士的科学研究,抓住研究中某个环节某个方法,亦有在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等的某个细节来求教。此外,大家围绕学习生涯也进行了踊跃交流。比如深造后每一个阶段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如何明确努力的方向,如何做到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田老师的科研经历和个人成长分享,为农院学子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同学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农院学子积极向田麟博士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报告结束后继续请教

       社会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若我们只掌握一门技术或一门领域知识,就只能用一种思维和一种方法去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最后往往不能求解。本期沙龙让农院学子学习了跨学科的肿瘤前沿知识与技术,也认识到农学本科生的发展路径可以多样,学科可以交叉,而学好自己目前的专业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要注重对本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就是要重视思想力、学习力和行动力的综合培养,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

 

(初审:李晓云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