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定"——我院2020级农学专业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圆满完成
7月3-14日,我院在深圳仙湖植物园、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七娘山、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大顶岭山林公园、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和双晖现代农业等地,顺利开展了生物学野外实习综合训练。实习由副院长辛国荣教授、胡建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贾风龙教授带队,何春桃副教授、朱冠恒副教授、李晓云助理教授、吕乐福实验师、2018级博士研究生刘忠成和2020级硕士研究生麦祖齐等随队指导,34名本科生参加。
实习动员与课程讲座
7月3日,学院在深圳校区召开了实习动员会。辛国荣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实习指导老师,强调了生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希望师生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认真对待,遵守纪律,共同努力把实习工作做好。随后,何春桃副教授就实习内容、行程安排、教学分组和注意事项等工作展开布置,并提醒师生做好个人疫情防护措施。动员会结束后,贾凤龙教授和廖文波教授分别作《无脊椎动物与媒介流行病》和《植物辨识四原则》专题报告。通过报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于昆虫和植物的认识,提升了同学们对于实习的兴趣。
野外实习
7月4-12日,按照课程安排,34名学生分成四组,交替开展植物学和昆虫学专题实习。在植物学学习过程中,植物组指导教师细致讲解了实习场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各种植物的名称、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等。在动物学实习过程中,动物组指导教师详细讲解了采集包、三角袋、毒瓶和塑料方盒等工具的作用,亲自示范捕虫网正确使用方法,带领同学们观察学习自然界中昆虫、蝴蝶、蜻蜓及飞蛾等动物不同种类、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灯诱法捕捉昆虫是生物学野外实习及农业虫害防治的重要科目与方法。傍晚时分,利用部分昆虫趋光这一特性,动物组师生安装灯诱帐篷,用人造光来进行诱捕,同学们认真观察幕布上停息的昆虫,对典型样本进行拍照和抓捕,并做好统计与记录。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课程思政充分融入专业课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深圳仙湖植物园,师生们共同瞻仰了“邓小平手植树”,深刻了解到这株高山榕背后的故事,激励着师生“要像高山榕一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勇往直前,蓬勃发展”。在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和七娘山自然保护区,感受到国家对湿地和山林保护取得的成就,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双晖现代农业公司,实地参观了水稻插秧及蔬菜种植现场,了解到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化仍不高,仍需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奋斗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师生们都自觉收拾自己产生的垃圾,主动携带到山下垃圾收集处,将“绿色实习、环保实习、生态实习”的理念贯穿始终。









校外实习
昆虫灯诱现场
校内实践
本次野外实习除专业指导教师教授知识外,还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探索学习。这种“自由探究”的方式改变了实习由老师带队的传统教学方式,由同学们固定队伍、自由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实习中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7月13日,以小组为单位在深圳校区校园内开展了生物学“自由探究”,同学们对植物拍照后,制作出PPT详细记录了植物特征及采集地点。同学们通过实习所学知识和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观察到校区植物有38科71种,其中大戟科、豆科、菊科植物较多。通过指导老师辨识,植物种类准确率高达97%以上。此外,同学们还详细描述了校园内植物分布特征,认为校园绿化具有总体布局整齐划一、种类丰富、群体效果显著、观赏性强等特点,同时对植物养护提出了建议,充分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深圳校区认种现场
标本制作
植物和昆虫标本制作及鉴定是野外实习重要环节。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白天师生们或是栉风沐雨,或是头顶烈日,爬山涉水采集动植物标本及认知动植物种类;晚上挑灯夜战进行标本制作和鉴定。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师生共鉴定动植物标本近400份,制作标本120余份。在高强度体力付出及野外调研、标本采集制作中,培养了学生们锲而不舍、互助友爱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标本制作
实习收获
实习时间虽然只有12天但内容丰富充实,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野外综合实习,同学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检验了理论学习的成果,又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和动植物理论知识,增强了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提升了自我探索的能力、实践操作技能技巧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全程都保持了高度的纪律性和团结性,大家互帮互助,敢于吃苦,做到了学有所获,劳有所得。野外实习也成为深化师生情感的桥梁,老师们对科学研究的激情热爱与严谨治学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位同学。

合照
(图文:刘岩 初审:吕乐福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