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众志成城】阅读红色经典 增强抗疫信心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1月底,全院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提升思想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同学抗击疫情,学院直属党支部组织了“2020寒假红色经典阅读分享会”,并推荐了有关党史党建的红色书目。同学们对这次分享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做好居家防疫的同时,积极阅读、深入思考,并网上分享了他们的感悟。

 


      借助这次分享会,同学们阅读了不同题材的红色图书,从老一辈共产党人和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身上汲取到了精神力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同学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舍己为民、团结协作,坚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决心和行动,增强了自律自强、努力学习、服务同学和兴农报国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然时代变迁,共产党人精神薪火相传,激励青年学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经过学院直属党支部全体党员无记名网络评选,共评出6件获奖作品

 

 

   一等奖:

 

 

      《苦难辉煌》读后感, 作者:翟悦

   二等奖:

       执古御今,字里行间见真章 —《习近平用典》读书心得, 作者:王宁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王奥成

   三等奖: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分享, 作者:王意航

       学在梁家河, 作者:陶宥西

      《红日》读书心得, 作者:张晓慧

 

 

 

 

 

      以下对同学们的读书感悟做部分摘录(按姓氏笔画排序),供大家分享。

 

 

 

 

 

王宁同学读《习近平用典》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常说“中国梦”,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需要我们每个人为实现“中国梦”的而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哪怕位卑言轻,也需有一份爱国之心、忠国之志,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流淌于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爱国情,可谓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正是这浓浓的爱国情最感人心怀,最有号召力,最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宗旨。读《习近平用典》,让我深深体会到蕴藏于简短文字背后浓浓的中华情,也更加激励我以身作则,争做表率,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王晓兰同学读《毛泽东传》

 

 

      “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特性:粗陋朴实、反叛精神、绿林好汉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刚刚接触到外面世界的17岁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初期,也曾经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武装道路,政治生涯中起起伏伏,甚至多次身处险境。但他从未表现出任何的退缩或者动摇,他虚心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身上带着湖南人特有的执着,大无畏地勇往直前。这也是我们平常人最应该向伟人学习的地方。

 

 

 

 

 

王奥成同学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书中记述了村民讲述的一个细节:习近平当村支书之前,村里开会的人都是瞌睡的瞌睡,嗑瓜子的嗑瓜子;而习近平当村支书后开会时,开会的人都聚精会神,因为他讲的都是实事,都是关系到村民自身幸福的事。在四川考察期间,他认真地观察每一个沼气池的构造,记录详细的数据,学习得非常仔细。回到梁家河后,习近平亲自挖地,带头建设沼气池。终于成功点火,让很多思想顽固的老年人也感叹沼气的实用。“不搞形式主义,立志办大事”,这是青年习近平的做事态度,也一直体现在他以后的治国理政中。

 

 

      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心中装着百姓,以真诚对待他人,党员才能真正地走到群众中去。在参选团支书时,我曾经对同学们说过,当同学们有问题来找我时,我绝不会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或是敷衍了事,而是和同学们站在一起,将心比心,一起努力解决问题。这是我不变的初心,也是我承担的职责,“为同学服务”应该是每一个班团委成员的工作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他用自身的事例为每一个青年党员做了最好的榜样。我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事迹鞭策自己,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勉励自己,“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争取成为一名称职的学生干部,成为一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为农学院的建设添砖加瓦!

 

 

 

王意航同学读《红星照耀中国》

 

 

      当时在相对落后、封闭的延安地区,红军中的知识分子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但他们没有同以往的统治者一样用知识来控制愚昧的乡村,而是选择启蒙,选择播种。他们真诚的迫切的宣传目标,始终是要震撼、唤起中国农村亿万民众,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尊严,为正义、平等、自由、人类尊严的生活而斗争。我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一,这种精神内涵演化到现在,不就是为“人民公仆’的精神吗?共产党让人民有知情权、选择权,启发大众、引导大众、服务大众,而绝非控制大众、愚化大众。­

 

 

      在今天,重读这一段革命历史不仅让我了解了党的起源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我追寻到了一份份革命精神的起源,让我感悟了党的智慧、谋略与担当,这些将成为我鼓励与鞭策自己的终身财富。

 

 

 

 

张天旭同学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用不屈的奋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警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硬的意志,抱定如此坚韧的决心,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呢?不是别的,正是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着他战胜病魔、创造奇迹。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我来说,虽然不一定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但我之所以在大学学习农学,就是希望为祖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本书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每当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受挫折而落泪时,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此时此刻,我立志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恰如培根所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张晓慧同学读《红日》

 

 

 

 

 

 

      书中女主人公华静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战争给人痛苦,也给人快乐。”华静并不是一个嗜好战争的人。战争使人民陷入担惊受怕的生活,摧毁了千千万万的家庭,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若能正义地结束战争,使人民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家庭团圆,那无疑又是给人快乐的。和平来之不易,现在的和平都是无数人的牺牲,国家的强大换来的,应当珍惜、捍卫!的确,“我们不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我们不仅应该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更应该庆幸当危难来临时,有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员站出来,带领人民来保卫我们的安康与幸福!

 

 

 

 

 

杨浩财同学读《解读青年毛泽东》

 

 

 

      “要为天地而立志,要为生民而立道,要为万世而开太平”。这些读起来令人气血上涌的话语出自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准确来说应该是出于当时正在读师范大学的毛泽东之口。该书前言说“毛泽东身上的许多独特的品格与思想,都是在青年时代培养和奠定的”,因此,青年的毛泽东也正是最适合青年人阅读和学习的。

 

 

       现实中,敢于打破常规,不迷信权威,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相当困难的,而这其中起到极大作用的便是自信。就如同书中所写的,毛泽东之所以能以大无畏的气概,带领红军抒写了长征的史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就是因为他拥有独立思想,敢于打破常规、特立独行。在读了青年毛泽东的故事后,我便觉得意志力与自信心是最好的搭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许多优良品格都是这两者结合而来。自信是方向,意志是动力,敢于做好自己、执着追求,而在这之后才能产生诸如乐观、勇敢等优良品格。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最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即使路走不远,方向也不能丢失,我认为,自信心是最不可丢失的,这也是我们最需要从青年毛泽东身上学习的品质。

 

杨爽同学读《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的青年时期是在法国渡过的,为保障地下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练就了用脑而非纸笔记事的本领,在共产党领导的斗争中锻炼成长。回顾邓小平的一生,留学法国的经历对他此后决策国家事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青年时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本领,具备什么技能?国家的健康、平稳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术业有专攻”,而青年学生则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成为专业型人才打下基础,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在专业领域有一席之位。对于我们来说,邓小平始终是党和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穷极一生都不可能实现像邓小平这样伟大的成就,但每个人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只要我们倾尽所能去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相信平凡的人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陶宥西同学读《梁家河》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日子,除了劳动和融入集体之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离开课堂,步入田间,在艰苦的环境下,年轻的习近平全力以赴地投身学习:吃饭时在读书、放羊时在读书,劳作休息时在读书、深夜借着微光读书、和同来的知青换着书读、步行30里路借书读……七年后,22岁的习近平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青年习近平不仅在实践中磨砺了自己,更在精神上充实了自己。我们青年人应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在理论上不断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刻苦学习,练就本领,团结同学、共同奋进,为新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蒋淑娇同学读《红日》

 

 

 

       感触最深刻的是作者这样的慨叹:“被战争的血雨腥风给震撼到了,原来每一寸脚下的土地都藏有革命烈士夺取胜利的坚定的信念。被解放军战士给震撼到了,我看到他们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宣誓的那一天是多么地骄傲和自豪,是真正意义上的洗涤净了心中的杂念,为了党和人民立下舍生忘死的誓言。”我开始反思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目标:我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无数革命烈士抛洒热血结束了动乱年代,创造了如今的祥和幸福生活;那么如今,我能为革命先辈们创建的人民共和国做些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我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翟悦同学读《苦难辉煌》

 

 

 

 

 

 

      金一南教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初见这句话时,我并不理解其中深意,后来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过程,才懂得何为地火,那就是信仰。在信仰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这个不被任何人看好并被讥笑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历经坎坷顽强发展,从几十人不断壮大至几百万人,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她用“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种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高尚情怀和崇高信仰,不断地感染、鼓舞、号召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命相随,为铸就独立富强的中国而奋斗,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党的追随者凝聚在这同一面信仰的旗帜下,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成之 。

 

 

(初审:李琳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