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新学期“青禾思政讲坛”第一讲:“科技赋能,不负韶华”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新学肇始,万象更新。师生们在校园景观更趋完美的深圳校区,满怀喜悦和信心地迎来了2022学年的新学期。9月8日,农学院新学期“光明青禾思政讲坛”第一讲在深圳校区进行。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开学第一课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学院党委书记程月华、副书记胡罡,以及新近入职的三位教师,与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同学们共150多人参加了本次思政讲坛。讲坛由胡罡副书记主持。

胡罡副书记主持讲坛活动

讲坛线下会场

       程月华书记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院新近入职的蔡高潮副教授、孙宇晴助理教授、袁超磊副教授等三位教师,并请三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求学经历和研究方向。三位老师均表示十分开心能加入到农学院,希望今后能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共同进步。

蔡高潮老师与同学们见面

孙宇晴老师在线与同学们见面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程月华书记以《科技赋能 不负韶华》为题,做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讲座。程书记自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引入,落笔于当代农科学子的使命与担当。她首先概要传达了8月25日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主要精神,以及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随后围绕毛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论断,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西方“布朗之问”的质疑,回顾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艰辛历程,生动地阐释了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和全面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学院早期办学时杰出校友们为农业科技创新所做的不朽贡献,和新时代面临的科技创新使命,勉励同学们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打牢根基,积极参与专业竞赛锻炼能力,投身社会服务实践扩展视野,将来为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化贡献力量。

程月华书记做开学第一课的讲座

      程书记强调: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正确理解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必要性,核心种源和关键技术是我们买不来的。只能依靠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和奋斗,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用符合国情、农情实际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日益精进的核心种源和关键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稳步发展,迈向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8月25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时不我待。结合新学期开学的时间节点,程书记充分肯定了同学们上学期在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调研、专业知识大赛、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将袁隆平院士的9句话送给同学们提共勉:用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从事现代农业,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成为一粒好种子,担当起牢牢掌握中国人饭碗的使命。

       随后,讲坛活动邀请暑假期间在社会实践、乡村调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代表做体会分享,通过体会交流促进同学们共同学习进步。

乡村振兴“三下乡”服务体会分享

       2021级硕士生李寿浩同学作为暑期云南凤庆县乡村振兴“三下乡”服务团成员之一,从劳动实践、专业实践、文化下乡、支教活动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本次“三下乡”活动。

       李寿浩同学表示,大家通过采茶、除草、直播带货,茶厂参观、红色教育、生产调研,科普教育、文艺演出等一系列丰富而充实活动,使他深入基层和农民当中,进一步了解“三农”发展实际,深刻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增强了专业学习、科研探索的动力;希望同学们今后共同参加“三下乡”活动,面向“三农”实际工作,接地气,找问题,定方向,做贡献,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

李寿浩同学在进行体会分享

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与台山党建调研体会分享

       8月份,2021级博士生、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林立文同学积极参与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广东省试点外业调查采样工作与台山党建调研活动

      他表示,经过这次土壤普查学习,大家秉承“服务国家,事业至上”的精神,克服烈日酷暑、蚊虫叮咬、翻山越岭等实际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州市184个点的土壤采样工作,在广东省9支队伍中第一个完成外业采样,对脚下土壤更加了解,也意识到每个专业、每个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为自己是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一员感到自豪。

       8月22-23日,林立问同学作为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学院赴台山市开展的“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学习调研,他进一步理解了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体验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了带领支部党员并团结周围同学共同进步的信心,并将林基路烈士的塑像照片作为微信头像自勉。

林立文同学在进行心得分享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体会分享

       8月底,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落下帷幕,我院学子表现优异,四支参赛队伍分别斩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广东省三等奖。2019级本科生王奥成同学和2020级本科生朱驭之同学分别作为全国一等奖团队和全国二等奖团队代表,做了此次参赛的体会分享。

       王奥成同学表示,参与竞赛的过程是团队分工合作的过程,对比赛过程中各位成员的贡献以及指导老师谢若瀚助理教授的指导表示感谢,并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多多参与相关专业竞赛,提升科研水平。

      朱驭之同学表示,参加此次竞赛帮助他更好地锻炼了科研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对比赛过程中苏诗豪副教授提供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并建议同学们: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牢固的专业知识,希望大家可以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王奥成同学在进行体会分享

朱驭之同学在进行体会分享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农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更大更强,农业发展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科技引擎必须“马力”强劲。作为新时代农科学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任重道远!

 

(初稿:刘岩  初审:刘兴基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