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课程思政:农院学子与外教专家交流生物固氮技术
为丰富同学们居家学习生活,加强对同学们的政治引领和科学引领,6月22日上午,学院直属党支部结合本科生开设的《植物学》课程,利用学院的“光明青禾思政讲坛”,邀请我校“百人计划”首位外籍全职教授史德海林教授(瑞士籍)和谢致平副教授夫妇,与同学们在线上交流运用生物固氮技术,把污染矿山变成绿水青山的科研成果。本次课程思政线上讲座由直属党支部程月华书记策划组织,辛国荣副院长主持,青年教师辅导员姜晓谦副教授、团总支陈素玲书记、刘兴基副书记协助落实。

史德海林教授做线上讲座
史德海林教授与其夫人谢致平副教授在我校全职工作已经25年,长期致力于生物固氮技术研究。他作为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出于把贫瘠土地改造成绿洲的中国情结,曾无偿提供了100份根瘤菌种质资源,并荣获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出席了70周年国庆观礼。讲座报告时,史德海林教授从生物固氮技术的应用背景讲起,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根瘤菌的生存习性、与豆科植物的共生过程及固氮作用机理等。随后,他深入浅出、详实生动地讲解了运用生物固氮技术,在江西赣州成功地把污染矿山变成绿水青山的实践,以及他与谢致平副教授的团队目前在广东韶关对土壤的盐渍化和酸化进行改良的过程。在史德海林教授讲解过程中,谢致平副教授为同学们因语言问题而理解不够准确的专业术语做了解释和说明。

姜晓谦副教授作辅导报告
接着,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姜晓谦副教授为同学们做了土壤修复技术辅导报告。姜老师首先介绍了常见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并结合新冠疫情和全国两会精神,展望了自己对未来土壤修复技术和农业发展的预期。姜老师表示,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绩,再次印证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真理;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实现“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势在必行;要实现“藏粮于技”,科教人员义不容辞。她鼓励同学们要珍惜大学生活,提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未来,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都会大有可为。

师生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讲座报告结束后,学院师生对报告内容颇有兴趣,踊跃交流互动。论坛现场的辛国荣教授、胡建教授、陈宏鑫助理教授等老师,线上参会的博士生吴勉之、硕士生蒋淑娇以及本科生王泓戈等同学,分别就根瘤菌根毛与真菌菌丝的比较、江西赣州成功案例中固氮植物的筛选,以及各自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同两位专家进行了探讨。
最后,学院团总支书记陈素玲和副书记刘兴基老师向同学们通报了近期学生工作,并提醒同学们在做好居家学习和疫情防控的同时,重视结合专业知识参加劳动锻炼,积极参与社区防疫、中小学生课业辅导、农产品线上助卖等公益活动;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警惕自律,防止经济诈骗、交通和溺水等安全事故,下学期健康平安地返校学习。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