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农学院成功举办中山大学学科交叉论坛(第2期)暨光明智慧农业第四届高端论坛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在大地流金、粮丰果香、风清气爽的金秋十月,在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欢乐时节,为不断推动学科交叉和对外学术交流,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在科研院的支持下,我院于10月15日在深圳校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中山大学学科交叉论坛(第2期)暨光明智慧农业第四届高端论坛”。

      中山大学邰忠智副校长、科研院程晓院长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分别代表学校和科研院致辞;大气科学学院戴永久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农学院智慧农业团队技术顾问兰玉彬院士,以及国内外10位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做了各具特色的精彩学术报告。兰玉彬院士、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天星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张锦绣教授分别主持了论坛报告。农学院党政领导及部分师生,以及校内外涉农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科技人员等150多人参加了论坛。

校院领导热忱致辞

       我院谭金芳院长主持开幕式,对三位院士等参会专家表示诚挚欢迎,衷心感谢各方专家、领导对农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欢迎海内外精英聚焦深圳热土,加强交流合作,助力中大农学院壮大科研力量,共同推动国家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邰忠智副校长致辞时指出,农学院在党的二十大第42个“世界粮食日”前夕召开本次论坛意义重大。本届高端论坛特邀了智慧农业领域权威专家和杰出中青年学者,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盛会。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施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需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开展“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山大学农学院响应国家战略,在2019年正式启动复办后,依托学校齐备的学科基础,着力发展智慧农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显示度的自主研发成果。邰校长希望专家学者们继续支持中大智慧农业的发展,不断加深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农业的研发与应用。

      科研院程晓院长在致辞中强调了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指出: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协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外源性驱动,也是一流学科发展规律的内源性使然。中山大学作为文理医工农艺学科齐备的综合型高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在“双一流”建设中非常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今年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必由之路。农学院在国内外学术界渐露头角,并在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农业联盟,发挥集群优势,努力为智慧农业和学校 “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撑。相信通过本次论坛,学者们博采学术、增进交流,一定会为国家的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中大人的应有贡献。

      农学院党委程月华书记致辞时,首先衷心感谢专家们在云端相聚中山大学,并长期支持农学院的发展;随后为参会学者们概要介绍了中大农科的百年辉煌发展史,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而复办发展的现状,特别介绍了学院人才队伍的科研特色与成果、队伍建设规划、人才招聘政策,以及学校相关学院强有力的支撑合作、深圳校区办学空间建设等情况;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常来农学院交流合作,继续支持农学院发展,欢迎青年优秀人才踊跃加盟,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携手耕耘,共迎丰收。

 

涉农院士精彩报告

       中科院院士戴永久教授结合长期从事的陆面过程机理与模式研究、陆面模式与气象/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及其应用研究,作了题为“全球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的精彩报告。戴院士从作物模式、城市及道路模式、耦合人类活动的水文建设模式、土壤侵蚀模式、TMS模拟平台五个挑战性工作出发,分享了其团队在陆面模拟系统方面研究进展和创新贡献,在创建中国特色精细化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三维制备模型等方面的努力和目标,介绍了气候-农业环境-水文-经济的综合模式,以及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农业气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戴院士还就农田气象数据获取、陆面模式求解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方式加入陆面模拟的分辨率、陆面模式在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等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研究员结合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地作了题为“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精彩报告。赵院士从“智慧农业未来趋势”“智慧农业关键科技”“智慧农业发展展望”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智慧农业六大关键科学技术等方面内容,并强调:智慧农业作为交叉学科,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现代农业三大生产力要素,对国家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农学人要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学科,推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高效绿色方式转变、由过度以来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由主观经验判断向大数据智能决策转变,促进国家农业变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赵院士结合自己团队工作创新进展及贡献,着重介绍了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技术、农业智能分析决策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系统三项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对未来智慧农业发展作了全景式展望。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兰玉彬教授,作为国内首个生态无人农场的主要创建者,作了题为“精准农业航空技术在生态无人农场”的报告。兰院士从精准农业航空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国家精准农业航空中心研究工作、生态无人农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柑橘黄龙病检测、农业航空施药、农业航空施药关键部件及系统、智能化作业技术及平台等精准农业航空技术应用与推广,并强调生态无人农场是引领未来的农业模式。

       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选取气象局数据,如何耦合传感器数据、解决不稳定及缺失问题;如何从陆面系统剔除掉其他变量等问题,与兰院士进行了探讨交流。兰院士热情答疑,详细解惑,并鼓励青年学者关注并参与农业芯片专项等国家急需的专项研究。

青年学者学术交流

       本届论坛邀请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丰农控股集团等单位的10位杰出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进行交流报告。

      青年学者们通过富有前沿视野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基于卫生数据、农业遥感、天基广域物联网、图像识别、定量遥感、土壤-植物水力、过程模型及AI技术、土壤农药检测等问题,在智慧农业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技术,不仅使用生动翔实的案例说明了如今智慧农业科研进展,而且阐明了未来智慧农业相关领域可期的发展方向。

 

       通过交流,与会青年学者纷纷表示,从本届智慧农业论坛那中汲取了智慧,启发了灵感,取得了共识;希望相互合作,各取所长,共同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和国家农业现代化。

       论坛结束时,谭金芳院长做了小结。谭院长表示:本届论坛的学术报告信息量大、热点问题多,创新思想和前沿成果丰富,吸引了线上线下的150多位学者参与,收获丰硕,启发颇多。论坛虽然闭幕了,但紧密的合作研究仍会继续,希望智慧农业科学家带领青年学者协作融合研究,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共创未来。衷心感谢报告的专家、参会的学者,感谢程书记的精心策划和师生们的周到会务,相信中山大学的智慧农业一定会持续向好加速发展。

 

图:吴伟民、林泽勉、林浩铭、热依扎·阿达力

文:徐晨阳、李秀花

初审:刘兴基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