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农学院顺利举办绿色防控与智能育种学术论坛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和中央“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路”的号召,我院于9月24日下午在深圳校区以“线下+线上”方式,举办了“光明新农科——绿色防控与智能育种学术论坛”,进一步密切AI遗传育种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的校内外学术交流,助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才引进和科研合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副所长王雪峰研究员、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员沈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关红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姚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龙艳萍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农学院张雨副教授分别受邀,针对绿色防控和智能育种方向进行学术报告,并和与会的学院师生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论坛由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研室副主任周潇峰副教授、AI遗传育种教研室副主任史俊鹏副教授主持。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振兴,就要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路。在论坛上,王雪峰研究员、沈玥研究员、王关红研究员分别结合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合成生物学和昆虫微生物群落等研究方向,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具体地介绍了解决农产品病害问题、提升作物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绿色防控途径。王雪峰研究员立足国内与国外、近代与现代两个维度,系统地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与物理、化学、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并对未来从分子角度防控黄龙病提出建设性意见。依托华大基因高通量测序与分子合成平台,沈玥研究员介绍的工作集中在酵母染色体的人工设计合成与基于生物序列的信息存储技术研究,为生物生命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合成生物学应用于绿色防控。王关红研究员以“昆虫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挖掘与媒介昆虫防控”为题,详细介绍了“药物——微生物——宿主基因组”的综合分析方法,为研究宿主作物和微生物的协同分化提供了创新性的角度。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如此强调。在论坛上,周姚副研究员、龙艳萍副研究员和张雨副教授分别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角度,介绍了作物遗传力挖掘、作物时空发育调控解析和作物根瘤进化关键基因解析等课题研究及成果,为作物智能育种提供新思路、构建新方法。周姚副研究员以解决传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存在丢失遗传力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图泛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并运用真实案例揭示图泛基因组在检测多位点变异、助推作物育种上的巨大潜力。龙艳萍副研究员在论坛中介绍了她研发的FIsnRNA-seq技术,并结合空间转录组技术成果向大家展示新型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揭示作物转录调控、发育轨迹上的巨大作用。张雨副教授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研究具有根瘤的多种作物的演化关系,强调这些作物“一次起源、多次进化”的分支关系,有利于推动高效固氮作物的育种研究。


专家报告后,与会的农学院教师和学生都对自己在相关领域该兴趣的方向提出问题,并就如何利用各项前沿技术助推绿色防控和智能育种应用的发展与专家们进行深入交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绿色防控”和“智能育种”是我国战略急需和学院重点发展的科研方向,通过此次“光明新农科”学术论坛,各位专家与农学院师生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更多新思路、新方法、新课题,有利于指导、带动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攻关和学生的教学实践,为今后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史俊鹏 周潇峰 张雨 刘铸乐 杨骏宇
文:王梓杰 刘铸乐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