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光明新农科资环·食品·人类健康专题论坛顺利举办
10月30日,我院农业资源利用团队联合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团队在深圳校区教学楼,顺利举办了“中山大学光明新农科资环·食品·人类健康专题论坛”。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周耀渝教授、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吕学斌教授、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王磊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宋传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于艳玲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未来食品研究院余嘉明研究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技衍生初创公司—豆之源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技术总监林菁博士,和我院部分领导、专任教师、研究生与本科生30余人,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陈景光院长助理主持,学术报告由孙宇晴老师和梁栋老师主持。

论坛线下现场
程月华书记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并详细介绍了中大农科的百年辉煌发展史与学院复办发展情况,特别是学院办学特色方向与人才招聘政策,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加强交流合作,推进我院人才队伍建设。

程月华书记致欢迎辞
姜晓谦副教授和王东皓副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我院农业资源利用团队和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团队的科研方向与发展现状,并热烈欢迎各位嘉宾莅临农学院开展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姜晓谦副教授介绍“农业资源利用”团队

王东皓副教授介绍“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团队
学术报告环节围绕着农业固废的资源化与高值化利用、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食品的感官与功能品质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各位专家分别从农业固废资源化技术、绿色化学材料、生物转化、生物精炼、食品风味科学、功能食品等角度做了精彩报告。

周耀渝教授以“赤泥基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修复成效研究及安全性评价”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赤泥基钝化剂的生产和其对镉的钝化机制,以及在稻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实际应用。

吕学斌教授以“生物质基呋喃类化合物高效制备与增值转化研究进展”为题,讲述了生物质向呋喃类化合物的转化机制以及在国家“双炭”背景下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王磊研究员以“生物炭衍生的绿色功能性建筑材料”为题,详细介绍了生物炭材料与建筑材料复合应用的作用机制,功能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以及这一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未来的应用潜能。

宋传奎教授以“茶树香气物质糖苷化机制及其生理功能”为题,详细向大家介绍了茶树香气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基因,以及其在逆境条件下的响应及生理功能。

于艳玲副教授以“生物质好氧发酵热生产与利用技术”为题,系统阐述了在东北寒冷地区,利用微生物好氧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市政污泥等固废转化为热能和有机肥,该技术有望为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缓解冬季生活、农业生产供热过程中能耗大、污染环境等的实际问题。

余嘉明助理教授以“食品废物高值转化”为题,详细阐述了以绿色催化、微波辅助加热技术为技术手段对食品废物进行催化转化的机制,以及实际应用潜能。

林菁博士以“高质化利用食品副产品”为题,讲述了她带领技术团队开发的一项高新食品加工专利技术并实现商品化:应用生物技术对豆渣等食品副产品进行高值转化,制备高活性膳食纤维原料及植物基益生菌发酵饮品,实现食品零废物生产,促进循环生物经济。

谭金芳院长总结发言
论坛结束时,谭金芳院长结合报告内容分享了体会与期盼:对各位专家能在百忙之中向农学院的师生做一场精彩的报告表示谢意,期待各位老师能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加强合作,并推荐优秀的人才,共同发展进步。
(初审:孙宇晴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