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景光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连发3篇学术论文
近日,我院陈景光副教授课题组在Rice Science(中科院农林科学二区)、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科院植物科学一区)和The Crop Journal(中科院农林科学一区)期刊,相继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
第一篇题目为“OsAMT1.1 Expression by Nitrate-Inducible Promoter of OsNAR2.1 Increase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Rice Yield”,发表在Rice Science期刊2023年第3期上。在传统的水淹栽培模式下,水稻硝化作用受到抑制,NH4+成为根际土壤中最重要的无机氮。过表达NH4+转运蛋白基因OsAMT1.1可显著促进水稻对NH4+的吸收。然而,高浓度NH4+也会使大多数植物物种表现出严重的毒性症状,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和生物量降低。因此,在低NH4+供应水平下提高NH4+的吸收率和在高NH4+供应条件下降低NH4+的吸收率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的重要途径。OsNAR2.1主要在植物根中表达,其表达被NO3–促进,但被NH4+抑制。基于此,该研究创建一个OsNAR2.1启动子驱动OsAMT1.1的转基因株系,发现OsNAR2.1启动子可增强的OsAMT1.1的表达,特别在高水平硝酸盐条件下,有助于促进水稻的生长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产量。
中山大学农学院博士后姜洪真和王雅美博士为第一作者,陈景光副教授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高振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农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农学院谭金芳教授与李晓云助理教授指导并参与部分研究。

全文链接:http://www.ricescience.org/EN/abstract/abstract10060.shtml
第二篇题目为“Mapping QTLs and gene validation studies for Mg2+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using a MAGIC population in rice”,于2月23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上。镁(Mg)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作者使用四个水稻亲本系构建的多亲本高级世代间杂交(MAGIC)群体,并通过55K水稻SNP阵列进行基因分型,进行关联分析,定位到了9个与水稻幼苗期Mg2+摄取和易位相关的QTLs。通过对qSMg3和qTrMg3区间进行分析,发现LOC_Os03g04360可能在水稻中Mg2+的吸收、转运和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转基因验证发现,过量表达LOC_Os03g04360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幼苗中的Mg2+浓度,特别是在低Mg2+供应的条件下。
联合培养硕士生职帅为第一作者,陈景光副教授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Guoyou Ye高级科学家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农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全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3.1131064/full
第三篇题目为“Identification of Green-Revertible Yellow 3 (GRY3), encoding a 4-hydroxy-3-methylbut-2-enyl diphosphate reductase involved in chlorophyll synthe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light in rice”,于2月26日发表在The Crop Journal期刊上。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光合作用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而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体的结构和数量与植物光合作用息息相关。叶色突变体为研究叶绿素合成与降解、叶绿体发育和相关代谢途径的信号转导提供了理想材料。作者以EMS诱变的日本晴(NPB)突变体gry3为研究材料,鉴定分离了GRY3基因并对其调控水稻在高温高光下的叶绿体发育进行研究。该研究揭示了水稻叶绿体生物发生和维持对高温和高光胁迫的反应,为逆境胁迫下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响应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中山大学农学院博士后姜洪真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张安鹏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陈景光副教授、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高振宇研究员和钱前院士为共同通信作者。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4514123000089
(初审:陈景光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