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硕士生刘赛博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综述文章
11月2日,我院2021级硕士生刘赛博在黄晓辰助理教授的指导下,在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8)发表了综述论文,题目为“Insights into eco-corona formation and its role i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nanomaterials from a molecular mechanisms perspective”。我院2021级硕士生张欣然和2020级博士生曾凯参与了论文的撰写,生态农业与环境健康团队的辛国荣教授和何春桃副教授对论文的完成做了指导。

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纳米材料(NMs)不可避免地释放到水生环境中,NMs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生态大分子(即天然有机物、细胞外聚合物质、蛋白质和代谢物)容易吸附在NMs的表面并形成“生态冠”。由于多数NMs在自然环境中都具有上述生态冠修饰,生态冠的性质将决定NMs在自然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因此,了解生态冠的作用对评估NMs构成的环境风险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生态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水生生物的纳米毒性的研究,尤其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很少。在此背景下,对生态冠的形成方式和致毒机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自然水域环境下NMs的生态风险和NMs的安全使用。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几种典型的生态大分子形成生态冠的机制,比较了原始和覆冠NMs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纳米毒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讨论了覆冠NMs作用于水生生物的潜在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内化、氧化应激和遗传毒性。该综述的文献分析结果表明:1.NMs上生态冠的形成及其生物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分子的组成和构象;2.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摄食行为和体型差异导致对覆冠NMs的不同反应;3.基因毒性可以作为评估生态冠在自然水域中所起作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生物学终点。
文章信息:Insights into eco-corona formation and its role i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nanomaterials from a molecular mechanisms perspective. DOI: 10.1016/j.scitotenv.2022.159867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9867
(初审:黄晓辰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