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香港回归亭纪念公园、光明农场教育展示基地
11月13日,为提升党建学习成效、厚植爱国情怀,推进专业认知实践和劳动观教育,农学院22位学生入党发展对象在青年教师辅导员魏蜜、班主任刘婧娜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深圳市光明区的香港回归亭纪念公园和光明农场教育展示基地,重温在党的领导下香港回归的历史进程和激情岁月,学习深圳市光明农场筚路蓝缕的创业历史,增强同学们的入党信念和“兴农强国”的使命感,践行“学史增信,学史力行”。
游香港回归亭,学史增信
香港回归亭纪念公园以大博山为中心而建,视野开阔,风光秀丽。山路两旁,是大理石镌刻而成的香港历史文化墙;在半山腰,精心设计的红色紫荆花雕塑、领导人题词影壁,向同学们展示着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
随后,师生一行登上97级台阶,参观香港回归亭。该亭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题写亭名。回归亭所处的大博山下白花洞,曾经是抗战游击队根据地,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将日军小分队全歼于此。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实施,香港的繁荣发展、民生稳定,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与强大生命力。正如本科生邵鼎尊同学的感言:“香港的顺利回归,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夙愿。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香港回归亭纪念公园现场教学
观光明农场教育基地,学史力行
下山后,师生们抵达位于光明农场大观园内的光明农场教育展示基地,深圳市光明辰光发展科技有限公司聂雪峰总经理作了光明农场创业史的简要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光明农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干部、技术员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这里筚路蓝缕地拓荒开基,发展光明农牧副业,为当地及香港供应优质农副产品。随后,光明农场陆续接受了来自香港、越南等地的侨胞和知识青年,壮大了农场的新生力量。随着党改革开放的春风,地处开放前沿的光明农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合资新型农牧业的探索,闯出一条科学发展与致富的路,创下“晨光牛奶”、“光侨食品”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听完聂总的介绍,同学们们对学校所处的光明区发展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立志从光明农场前辈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扎根祖国大地,响应党的号召,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战略机遇,通过专业的知识、勤劳的双手,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同学们听取光明农场创业报告
随后,师生们在大观园农业栽培示范展区听取刘婧娜、魏蜜老师做现场教学和劳动教育报告。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奶牛喂养、养蚕缫丝、打谷脱粒器械等传统农业技术,也了解无土栽培、数字农业系统平台等现代农业成果。老师通过在机械模型示范,向同学们介绍了谷物除壳、去杆的原理和方法。在体验后,同学们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场的劳动教育,让大家体会到古时候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更能深刻体会党领导中华民族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巨大飞跃。紧接着,同学们在园区内学以致用,对植物进行认种、鉴定个别栽培植物的病害,并为改善温室内景观水质提出了具体建议。

“无土栽培”模式农业现场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殷切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同学们在重温香港回归史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在劳动教育中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文稿:王梓杰 初审:魏蜜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