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师生网上学习讨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农学院在紧张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同时,高度重视这个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并于2月6-7日通过网络组织师生进行了学习讨论。
师生们一致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颁布的。在这场特大疫情面前,农业特别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保障有力,这是党中央持之以恒抓农业的伟大前瞻性成果;再次证明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以及现代化强国赖以发展的牢固根基;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山大学复办农学院,并以“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办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强调了做好“三农”工作对于完成2020年两大重点任务的特殊重要性,要求全党、全国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补齐“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并提出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一号文件”为我们完成这两项战略任务吹响了集结号,既是战略决策,又是战术方案,更是建成标准。农学院师生更应深刻认识2020年“三农”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用来指导学院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为实现两大重点任务持续助力。
学院领导们表示,“一号文件”在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中,明确强调了与涉农高校直接相关的“推动人才下乡”和“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作为新复办的农科学院,更应责无旁贷地与国家发展方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目前,学院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国家和学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向农业大省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主持中山大学农业领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同时,积极整合力量,争取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落地中山大学,积极申报国家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为建设研究型农学院奠定基础。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学院将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为国家解决涉及“三农”的短板问题尽一份力量;不断强化兴农强国的思政教育,组织师生积极开展“三农”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爱国兴农、学农强农的使命担当,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工作人才。
刚从海外学成归来的陈宏鑫老师、刘兴基老师,作为农学院的新员工,深为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感到振奋和鼓舞,为能成为一名农学科研教育工作者感到自豪,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踏实工作,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稳步推进农学基础研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国家政策和学院发展的宣传,吸引更多人才加盟和有志务农报国的同学报考。党政办主任胡罡、教务秘书李琳老师等表示,一定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筹安排,为师生做好行政后勤保障,为引进人才做好协调服务,做实落细科教园区和基地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为学院复兴和国家“三农”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博士生王健,本科生王意航、翟悦、王晓兰、王宁、戴智安、杨浩财、黄诚意、王奥成等同学表示,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对文件提出的对农业生物领域人才的有关期望与要求颇有感触。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国家对农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农科学生一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扎根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知农、爱农、强农。以国家、农民急需良种培育等技术为科研方向,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国家“三农”政策,努力学习钻研,将来投身国家农业建设,把所学知识和科研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服务于民,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初审:李琳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