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方略,弘扬“祁阳站精神”(下)
为了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推动国家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的“十四五”目标,农学院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共同召开了“高校·院所·台站”第一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与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上,农学院谭金芳院长首先对祁阳站和南亚所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三方科研单位借“祁阳站精神”报告会的东风,实现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有利于青年科学工作者总结个人科研工作,修正并拓展研究方向;碰撞科技火花,聚焦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密切沟通,增进友谊。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本次会议,有助于明确创新主攻方向,制定全面科学规划,为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我国农业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辛国荣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李普旺副所长、谭金芳院长、张会民站长(从左至右)
随后,南亚所李普旺副所长和祁阳站张会民站长分别致辞。
李普旺副所长对农学院细心、周到地筹备、组织会议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南亚所源自建国初抗美援朝战略需求的创业史,并希望院所站三方未来可以围绕菠萝、芒果、澳洲坚果等南亚热带果树,剑麻和甘蔗等热带纤维和糖能作物等,在种质资源开发、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期待第二届三方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在南亚所召开。
祁阳站张会民站长感谢农学院和南亚所对祁阳站60周年庆祝活动的大力支持,认为三家科研单位存在同质性,即区域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高度类似,共同肩负了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使命;同时三家科研单位的研究定位又存在差异性,各具优势:南亚所种质资源丰富,祁阳站在土壤长期定位历史悠久,农学院基础研究扎实,三方能够实现学科交叉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和创新。

学术研讨会会场
学术研讨会由南亚所李普旺副所长、祁阳站黄晶书记相继主持。
研讨会上,与会者分别听取了南亚所李伟明副研究员《香蕉杂交育种工作进展》、肖熙鸥博士《茄子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和杨子平博士《剑麻基因组组装注释和进化分析》的交流报告,祁阳站李冬初高级农艺师《长期施肥红壤有机碳固定机制与碳平衡》、蔡泽江副研究员《红壤酸化改良与调控技术》、张璐博士《30年来中国稻田肥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的交流报告,农学院姜晓谦副教授《土壤磷的前沿研究》、陈景光副教授《OsNAR2.1参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分子机制》、何春桃副教授《细胞壁结构对蔬菜品种间镉积累差异的影响》和史俊鹏副教授《玉米比较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的交流报告。期间,大家就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相关研究人员并达成了深化交流合作的意向。










10位参与报告的学者
学术研讨会结束后,三个单位随即举行了科教合作座谈会。会上,三方领导、专家们交流了发挥各自科技优势,在联合申报大项目、共建大平台、联合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等方面,开展深度、持久合作的意向,并商定:确定各自联络人,起草合作协议,落实近期拟开展合作的具体事项;明确了第二届三方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由南亚所承办,为下一步推进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科教合作座谈会会场

与会人员合影
(初审:刘兴基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