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开新局】学院一行专访杰出校友黄承先烈士事迹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4月20日,中山大学农学院程月华书记、团总支书记陈素玲老师与博士生吕子豪一行3人前往华南理工大学教职工宿舍,专访中大农学院1924级杰出校友、黄承先烈士的养女黄菲玲教授。黄菲玲老师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退休教授,现已83岁高龄,年幼时即为黄承先烈士的妻子余丹英所抚养。黄老师对学院一行的探访感到十分激动,带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详细地介绍了养父黄承先烈士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黄菲玲教授(左二)接待到访者

 

不惧黑恶势力的进步家庭

       黄承先1900年出生于湖南岳阳一个亦农亦商的家庭,父亲黄英贤是一位开明乡绅。黄承先兄弟四人,他排名第三。他童年进学堂勤奋读书,10岁即能作诗作画。在黄承先少年时,做过内京官的张明吾与当地恶势力相勾结,制造了两起彻头彻尾的冤案,使黄家接连蒙上不白之冤,父兄遭到诬陷入狱。正直不阿的黄家人不屈地反抗,不向恶势力低头,但所耗的人力、物力仍致家中败落。1915年,黄承先被迫辍学,到岳州一家钱庄当学徒,后考入武昌湖南旅鄂中学学习。经历了家庭变故后,黄家后人切身感受到了封建清王朝的腐败与普通百姓生活的悲苦,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同情革命人士,支持革命事业,立志先救国再兴家。这种朴素的进步思想鼓舞着黄家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他们纷纷参加革命。二哥黄继香(黄菲玲生父)弃教从军去黄埔军校学习,四弟黄继祖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地下共产党员。

 

战斗在康乐园的学生领袖

       当时,广州作为宣传和策划革命的前沿,也是共产主义者的摇篮,令年少的黄承先心驰神往。1922年,黄承先考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林学科,并于1923年春加入该校学生组织“新学生社”,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1924年,他因学费紧张而辍学,直到年底才返回学校(已并入中山大学的前身国立广东大学)继续学业。

 

黄承先校友

 

       学习期间,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黄承先,为国为民的世界观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信念也在他的心中逐渐扎根,并积极参加广州市的学生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教育下,黄承先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明确了前进方向,坚定了革命信念。1925年春,黄承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全身心投入革命斗争。同年冬季,他远赴南洋荷属东印度邦加岛中华启智学校任教,并发动华侨支援国内革命斗争;不久,被荷兰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他再次进入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学习。因其先进的思想觉悟和过人的工作能力,黄承先被推选为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负责《农声》编辑出版工作他充分利用《农声》作为宣传阵地,在1925-1926年间发表20多篇有关农民运动的论文和报道,积极宣传农民运动,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行,推动学生运动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他撰写了《今后学生会的使命》等文章,论述了革命与读书、农民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关系,为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他的革命觉悟和文笔才华得到公认赞誉,受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鼓励,被早期革命领导人陈赓等称为“才子”。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革命斗士

       1926年夏,黄承先大学毕业时,适逢广东国民政府誓师北伐。他遂放弃官费留法机会,毅然投笔从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党部秘书。1926年秋,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黄承先一边在中山大学攻读林科,一边在广州农讲所任教员,同时在周恩来同志麾下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在交通非常不便的情况下,他不顾体弱多病,奔波于三地之间,坚持授课和学习。随后在北伐战争中,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挥戈直指福州。随北伐军平定福建后,出任福建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兼福州市公安局党部主任,为发展农运、建立政权、整顿治安作出了贡献。

       1927年春,蒋介石露出反革命狰狞面目,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我党为保存革命力量,计划撤向武汉再转入广州。当时党中央设在武汉,到武汉较安全;革命策源地在广州,广州反动力量笼罩全城。黄承先认为,自己在广州学习、战斗多年,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又学生身份作为掩护,且会讲粤语,比其他同志更适合到广州开展工作。于是,他自告奋勇地申请到广州开展工作,并得到党组织批准。1927年4月初,黄承先回到广州后,立即组建了一个广东省的地下政治部,秘密而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群众等革命工作,并积极准备参加应届毕业考试。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迫害进步学生。1927年5月开始在中山大学进行清党。由于反动学生告密,他不幸于5月5日与中山大学30名革命同志一道被国民党军逮捕,关押在南石头惩戒场。在狱中,黄承先遭受了三次严酷刑讯,被打得遍体鳞伤,右腿骨也被打断了。他始终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坚贞不屈,将生死置之度外,绝不吐露党组织和有关同志的任何信息。最后,风华正茂的黄承先在监狱中惨遭毒害,牺牲时年仅27岁。

       黄承先的一生何其短暂,但又是何其的光辉与伟大。他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正如黄承先在狱中所赋的绝笔诗:凭三寸舌,骂你卖国魔王。怨黄土,埋不下此生愤怒。倘问国家大事,还我自由!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合作时期,中山大学农科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农民运动,发挥了表率作用。黄承先则是其中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烈士之一,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运动领袖。奈何先烈已逝,没能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民的幸福自由,但我们不曾忘却他们,他们不朽的精神永在!

 

黄菲玲教授(中)沉浸在回忆中

 

继承先烈的遗志续写新篇

       探访结束时,学院一行向黄老师赠送了《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一书和学校纪念笔记本,借以留念。黄老师激动地表示感谢,作为中大校友的后代,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中大的抗战史。黄老师介绍说,养父黄承先在从事革命工作、四处奔波中,深知自己生命的危险和读书的重要,在家书中告知妻子做好心理准备、努力读书。养母在养父的鼓励下一直勤于学习、勤于书画,并亲自教育自己读完了小学。由此,黄老师继承了养父母的书画喜好,退休后潜心学习花鸟画,并向中山大学农学院回赠了一幅耗时一个月完成的绘画作品,名为《美丽中国》,意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真诚祝愿党和国家蓬勃发展、人民幸福安康。

 

 

黄承先烈士给妻子的书信

        

 

       临别时,黄老师嘱咐道:“强国富民必须发展科技,而发展科技重在教育。中大在历史上培养了无数又红又专的革命人才,希望在新时代继续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把中国建设得更美丽,让人民更幸福。”程月华书记等感谢黄老师的接待和教诲,衷心祝福黄老师保重身体,并表示:对于烈士最好的缅怀就是继承,正所谓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我们农学院师生一定牢记初心和使命,继承先烈的遗志,传授并创新专业科学技能,为国家的乡村振兴和人民的福祉安康添砖加瓦。

 

(初审:陈素玲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