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本科基础,云端延伸课堂 ——农学院以网络直播形式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为了扎实贯彻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农学院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两个课堂融合、落实学术导师制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6月5日,农学院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在教务部的支持下,以网络直播形式开展户外专业实践教育,用责任担当凝聚起立德树人、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是2019级生物科学(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原计划于6月5-6日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衡阳红壤实验站(简称“祁阳站”)开展实践教学,因广州突发的变异新冠疫情受阻。为了不使学生错失6月初这一作物生长表型最明显的黄金观测期,农学院党政动员、师生配合,在祁阳站领导、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网络直播形式开展户外实践教学。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农学院与祁阳站联手配合,搭建了以祁阳站站为现场直播平台,农学院为互动平台的网络同步户外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6月5日,在祁阳站现场直播平台端,祁阳站的站长张会民研究员、副站长李冬初副研究员、党支部书记黄晶副研究员,高菊生研究员、蔡泽江副研究员、张璐助理研究员、刘立生助理研究员等,在烈日炎炎的试验田间,为同学们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户外实践教学直播。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的师生互动平台端,《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主讲教师谭金芳教授、陈景光副教授,农业资源利用教研室的谢若瀚助理教授以及2019级生物科学(农学)专业本科生44人,兴致盎然地随着直播镜头步入了田间地头。

祁阳站现场直播平台端

中山大学课室师生互动平台端
互动直播启动后,陈景光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实践教学的背景和具体安排;李冬初副站长介绍了祁阳站的建站历史、科学创业、人才培养等情况,并带领同学们云端参观了祁阳站的纪念碑等建筑;黄晶书记讲述了祁阳站人60年来艰苦奋斗,在红壤改良与培肥、双季稻发展与合理施肥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突破,勉励师生们共同传承并弘扬“祁阳站精神”。
随后,刘立生助理研究员顶着烈日,给同学们介绍了生土熟化长期定位试验,并视频介绍了祁阳站品种丰富的样品库。在答疑环节,学生踊跃发言提问,技术人员耐心细致解答。

云观样品库并答疑互动
下午,试验站的专家们冒着烈日酷暑,在田间地头继续带领同学们云端参观各类种试验田,实地讲解植物营养学和化肥知识。高菊生研究员讲解了经济绿肥培肥试验、绿肥紫云英代替化肥长期定位试验,以及耕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黄晶副研究员介绍了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丰产因子长期定位试验,和紫云英与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李冬初副研究员和刘立生助理研究员分别讲解了绿萍培肥地力试验、养分管理系统长期定位试验、气象观测场、综合观测场等水土气生监测、幼龄果园培肥试验,以及自然植被恢复长期定位试验等;蔡泽江副研究员和张璐博士介绍了红壤旱地长期定位实验,以及不同有机肥用量长期定位试验等。




祁阳站田间现场
在直播过程中,实验站的辅助人员两台手机相互切换。期间一度因直播设备过热而停机,实验站的辅助人员马上更换机器继续直播。实验站的25个试验位置相距有一定距离,实验站的专家们事先优化方案,无缝接力、适时切换,保证了教学有序顺畅和良好质量。
现场讲解结束后,师生踊跃向实验站专家们请教,网络两端热烈讨论。最后,张会民站长做了实践教学总结,勉励同学们脚踏实地地学习科学家精神,耐住寂寞、艰辛探索、厚积薄发。谭金芳教授感谢祁阳站专家们给予农学院实践教学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并希望双方今后有更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对祁阳站专家的由衷钦佩和感激,表示一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在祖国的大地上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论文。

张会民站长总结
师生们与祁阳站互动交流
2020年10月,我院与祁阳站达成了支部共建和科教合作,并开展了相关活动。这次祁阳站领导、专家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课,再次展现了祁阳站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延伸阅读】
祁阳站是在1960年春,由中国农科院的一批热血青年,为了解决我国红壤贫瘠、低产的难题,告别首都和亲人,来到偏远的祁阳县官山坪创建的。六十年来,四代祁阳站人攻克了红壤农田长期低产的难题,使曾被美国土壤权威预测为“红色沙漠”的红壤大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把简陋的工作站建成“国家农业绿色长期固定监测站”。2006年,中国农科院党组将祁阳精神凝练为“执著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并被与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并列为农业部系统“三种精神”。
(初审: 陈景光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