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多彩乡村调研之一】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农学院师生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调研
【编者按】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加快推进学院科教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学院“十四五”开局之年打好基础,季夏伊始,农学院直属党支部延续了于年初举行的“重走抗战西迁路,合力振兴新乡村”活动,结合“多彩乡村社会实践”,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7月22-24日,学院直属党支部程月华书记、青年教工党员陈昊副教授、党政办胡罡主任,民主党派代表、实验技术工程师吕乐福博士,本科学生代表张天旭、梁新瀚同学等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调研。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年关暴动纪念馆,缅怀先烈铁血丹心,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探访抗战期间学院西迁办学旧址,回顾往昔峥嵘岁月,进一步挖掘、完善学院院史,传承红色基因,并调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商洽科教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寻访年关暴动处 荆江奔流明赤心
7月23日上午,调研组在宜章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纪检书记吴向明书记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位于宜章县城区的年关暴动纪念馆。

探访湖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1928年1月12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两千余人经长途跋涉,辗转由粤北进入湘南,与中共湘南特委和宜章县委共同策划组织,以此为指挥部,一举发动宜章年关暴动,抓捕了宜章伪县政府官员,消灭了盘踞宜章的反动势力,解救了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之后将部队改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三师和湘南第一个红色政权——宜章县苏维埃政府,从而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尔后,起义军挥师北上,一路点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这次起义,在原起义指挥部建立了纪念馆,再现了当年起义部队的英勇献身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成为新时代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年关暴动指挥部的会议室
在参观过程中,调研组在导览员的讲解下,通过观看革命图片、聆听革命故事、体悟革命精神,重温了年关暴动的红色革命斗争史,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调研组为新近入党的张天旭同学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同行的党员一道重温了入党誓词。大家表示将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履行好共产党员的誓言承诺和现代农业从业者的职责担当,为学院的复办发展与国家的乡村振兴的工作作出积极贡献。临别时,程月华书记代表学院为宜章县赠送了反映中山大学抗战史的书籍。

宣誓仪式

赠送红色书籍
探访农院西迁址 踵事增华书新章
7月23日下午,调研组在宜章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成丽霞、纪检书记吴向明,农业农村局局长欧阳绍先,栗源镇书记廖增兵、镇长黄小勇等领导和当地村民陈锡治老先生等人陪同下,来到位于宜章县栗源镇的农学院抗战西迁办学旧址——栗源书院寻访调研。
1938年10月,日军侵据广州后,中山大学奉命西迁,并于1939年2月底抵达云南澄江继续办学。1940年8月,中大又从云南澄江迁至广东省北部的乐昌县坪石镇,而农学院迁驻在其周边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借用栗源书院(县立栗源小学,后改建为栗源中学)作为教室和各系组办事处,由被誉为“中国稻作之父”的丁颖院士等人先后担任院长,400多名师生分别住在堡城、留览、石波潭等地。

丁颖院长当时的办公室兼住址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农学院广大师生从未消沉彷徨,而是坚持边抗战边办学。据当地有关部领导和群众介绍,农院师生一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并将成果在当地积极推广,惠及百姓,据悉,农院在栗源堡办学的日子里,在当地推广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非常优异,当时引进、改良的蔬菜、西瓜等作物品种,已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农院师生组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积极组织宣传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以极大的热情与活力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斗志。我院艰苦办学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不仅在当地代代相传,也鼓舞着新一辈的农院人继续前进。

在办学旧址寻访交流
调研组先后寻访了栗源书院旧址、丁颖院长旧居等地,对学院的抗战办学史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填补了院史的空缺。大家深受教育,表示一定要弘扬先辈们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负时代,加快复办发展,为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调研组在办学旧址留念
广泛调研谋合作 优势互补促发展
调研组在寻访调研中,分别在宜章县、栗源镇分别与县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琼,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纪检书记吴向明、农业农村局局长欧阳绍先、教育局局长高孝书,栗源镇书记廖增兵、镇长黄小勇等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参观了万亩脐橙园。
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宜章县在农业、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当地通过加强党建,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详细了解并高度赞同。宜章县和栗源镇近些年所取得的斐然成就,再次印证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后,程月华书记等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快速发展、专业优势,农学院抗战办学旧址的发掘、保护与修缮对于学院师生开展院史学习、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以及寻求与当地开展科教合作、回报革命老区的意向。与会双方对发挥各自优势、互利共赢合作高度认同,进行了坦诚而热烈地讨论交流。

在宜章县座谈

在栗源镇座谈
随后,调研组对宜章县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柑橘的产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据了解,脐橙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但产品销路有待拓展;柑橘黄龙病等病害较为常见,一直是悬在当地果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程月华书记表示愿意为当地脐橙、柑橘等果蔬种植实现智能化管理、防治病害、提高品质、拓展销路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积极合作,为人才培养、乡镇振兴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参观万亩脐橙园
经过一天多的走访座谈,学院与宜章县当地初步达成了合作共识:双方将会携手共进,妥善保存、维护农学院的旧址,为日后学院开展革命传统和劳动教育打好基础;学院将视学校和宜章县的发展合作要求,分期加快推进,切实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初审:刘兴基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