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农学院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为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水平,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农学院于12月29日顺利举行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审暨经验交流会,并于2022年伊始及时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等精神,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2月29日,学院课程思政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学院2021年立项的8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进行了评审暨经验交流会。会上,项目负责人分别就建设经验、特色做法、业绩成果、学生反响、提升举措等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评审。通过评审交流,与会专家欣喜地发现,承担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8位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除了注重引入科学家精神,培养同学们敬畏科学、恪守学术规则,筑牢民族自信心和专业认同感的共性做法外,还依据课程内容、听课对象、国家政策等因素,水乳交融地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并获得听课学生和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担任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教学的胡建老师,讲授了党和政府以人民健康为重,领导抗击血吸虫病等地方性疾病的成就,并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入手,培养学生养成富于人文关怀的情感。

       承担专业必修课《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陈景光老师,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科教合作基地中国农科院祁阳站的支持,以网络直播形式开展户外专业实践教育,用责任担当凝聚起立德树人、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承担专业必修课《基础生态学》教学的何春桃老师,结合最新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介绍了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和建设成果,强调了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扰等引发的我国农业生态问题。

       承担《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周潇峰老师采用全英文教学,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同学们对生命的认知与敬畏,引导同学们树立辩证主义物质观,思考我国农业领域“卡脖子” 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同时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英语水平,部分同学的作业达到了硕士生的水准。

       承担《微生物学》教学的陈宏鑫老师,通过列举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罪行,讲解微生物的利弊,引导同学们勿忘国耻、科学报国的责任担当,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共同抗击新冠疫情。

       承担《生物安全学》教学的魏蜜老师,通过讲解转基因生物技术和安全问题、生物入侵的预防和控制,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事件等,引导树立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科学认识并传播转基因作物及食品问题与知识。

       承担通识教育课《作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史俊鹏老师,穿插介绍了我国作物基因组学领域杰出科学家克隆让水稻站起来等的科普故事,激发了非农专业学生对新农科的深入了解和学习热情,以及未来投身作物基因组研究的志向。

       承担公选课《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的梁栋老师,从关注人民健康的理念出发,结合我国古代先贤的养生文化与智慧,介绍了常见代谢性疾病与膳食的关联、健康管理和膳食干预措施,以及市面常见保健品的科学评价等。

       最后,学院兼任课程思政教研室主任的程月华书记做了会议小结,对老师们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用心用情取得的进步表示感谢,学院将在2022年继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必课课程思政全覆盖,并不断推进落实、总结经验、完善提高:一是继续引导教师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农科建设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意义,以及学院前辈科学家报国功勋事迹的挖掘,丰富农科课程思政的鲜明特色与鲜活元素。二是加强向校内外同行的学习交流、示范观摩,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研讨,加大对学生教育成效的追踪调研和意见征集,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效果。三是逐步建立学院课程思政教育基地和典型案例库,并充分利用学院官网、官微等新媒体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进入2022年以来,学院陆续组织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及时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强与改进耕读教育等同通知精神,并研讨了相关的贯彻落实措施,希望帮助教师们准确及时地把握国家“三农”大政方针,为课程思政不断注入鲜活素材,为新学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初审:李琳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