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农”,爱满红塘 ——农学院师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彩云之南,天高云淡。7月17-22日,农学院师生10人在党委书记程月华的带领下,会同合作企业武大绿洲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林春鸿、研发中心执行主任陈娇,我校材料学院、医学院20余名师生一起,赴学校定点帮扶点—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开展2022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凤庆县和红塘村领导的支持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满满:不仅帮扶了红塘村经济发展,密切了院企科教合作,同时也提升了师生的社会服务技能和责任心,为持续开展此项活动奠定了基础。

学院“三下乡”人员合影

(后排:左一,张良友书记;左二,陈娇主任;右一,林春鸿董事长)

农学院、材料学院、医学院“三下乡”部分师生合影

劳动实践:体验农耕,锻造新人

       7月18日,农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硕士生陆雪、李寿浩、范舒婷、刘超颖,本科生王奥成、邵鼎尊等六名队员,不顾前一天一整天的旅途劳顿,在红塘村干部的带领和茶农的指导下,进行了采茶、除草等田间劳动。

       “丛丛茶树似琴弦,纤纤秀指弹嫩尖。”队员们在当地茶农的引领下,走进了清香四溢的茶园,认真学习采茶要领,并顶着烈日、挥洒着汗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采茶比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茶叶填满了一筐又一筐,大家的心中也充满了劳动收获的快乐。

 

       随后,大家又来到金丝黄菊种植田进行除草活动。大家边松土除草,边利用所学植物学知识辨认作物和杂草的特征及种属,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助力禾苗生长,也希望自己的知识将来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实践中最富有创意和挑战的活动当属20日下午,学院队员在位于红塘村的一叶生物公司进行的直播带货。当天下午,队员们听取了一叶生物公司负责人关于公司发展概况和主要产品的介绍后,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助力农产品销售的执着,在有关人员的指导协助下,临时准备尝试核桃、茶叶系列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并吸引了医学院黄梓安同学一道参与。有幸的是,同学们直播前遇到了到访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原院长张志安教授。张教授热心地给同学们临场做了专业指导,赞许并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热心服务的惠农行动。在学校挂职干部、凤庆县张哲副县长以及学院老师们的鼓励下,同学们的带货直播初获成功,直播时间30分钟左右,销售成交1093元。

张志安教授(左三)为同学们临场指导

同学们做带货直播前准备

科技下乡:技术指导,服务“三农”

      20日上午,在红塘村驻村书记张良友、当地村委会郭书记的带领下,农学院师生和武大绿洲生物公司林春鸿董事长、陈娇主任一行,实地调研当地药材、茶叶种植,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旅研学基地建设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技术改进和经营管理建议。

      大家首先来到了当地药材种植大户李茂昌的黄精种植地,了解他的黄精等中草药种植及销售情况。当得知他身为共产党员时,程书记鼓励他发挥技术专长,多指导、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并建议村干部重视他作为党员种植能手的带动辐射作用,为他的技术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同行的学院和公司专家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并表示会保持技术和信息交流,共同为乡亲们做好技术服务。

老师们与中药种植能手李茂昌(中)现场交流

      接着,学院一行实地调研了金丝皇菊园和茶园,对水涝、连作、塑料覆膜等引发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一一作了技术指导。陈娇主任和陈昊、朱冠恒、李晓云老师等还采取了菊苗病株、土壤样本,拟回到实验室进一步化验后给出系统技术指导方案。对红塘村拟建设有机茶园的设想,林春鸿董事长结合武大绿洲公司的成功案例,给出了面源污染治理、有机肥料施用等系统的指导意见;程书记建议村干部借助中山大学农学院等相关学院的专业优势,制定综合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平稳长效地建设有机茶园示范基地,逐步有序推广。

      随后,在村委会的安排下,学院一行在村委会会议室举办了有机茶园和花卉种植科普讲座交流。陈娇主任结合科研与技术推广实践,介绍了有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研究生陆雪根据刘婧娜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实践调研,对金丝皇菊的栽培管理给出了专业指导建议;朱冠恒老师针对茶树的天牛虫害,给出了利用红糖、醋、酒勾兑进行诱杀等易行方法。学院一行深入浅出的技术讲座,不仅得到了村干部的高度重视,而且引发了村民们的互动交流。

陈娇主任讲座

陆雪同学金丝皇菊种植技术讲座

朱冠恒老师(中)指导交流

认真听讲座的村民

       讲座交流结束前,程月华书记简要回顾了中山大学农学院与云南省在抗战办学中结下的互助渊源,以及农学院早期办学的杰出校友、茶学系主任陈兴琰先生在凤庆调研、推广滇红茶的历史,表达了复办后的农学院师生对云南省和凤庆县人民的感激之情,表示今后会通过支部共建、师生“三下乡”、科技小院等形式,继续倾力为地方做好科技服务,回馈地方人民。她还代表学院为红塘村小学赠送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希望这里的孩子们健康成长。林春鸿董事长表示,武大绿洲公司会与农学院密切合作,发挥在有机肥料、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肩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为推进红塘村乃至云南省的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程月华书记代表学院赠送体育用品

林春鸿董事长讲话

文化下乡:参观交流,校地联谊

      作为高校师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耕读文化学习与传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19日上午,农学院6位同学与材料学院、医学院的“三下乡”队友一同参观了红塘村大摆田茶厂。大摆田茶厂建于1952年,是凤庆茶厂下辖的初制所之一,也是目前保留最为完善的苏式风格建筑,并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老厂。在茶厂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红茶生产的萎凋、揉制、解散、发酵、炒茶等主要工艺,学习了凤庆县作为“滇红之乡”悠久的种茶历史,理解了茶树作为当地农民主要收入的“摇钱树”地位。

同学们在茶厂留念

      当天下午,中山大学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艺展演在红塘村茶厂拉开序幕。张哲副县长到场致辞,高度评价了中山大学同学们“三下乡”实践的热情,以及对红塘村工作的积极促进。

张哲副县长致辞

      同学们和红塘村的文艺骨干同台演出歌舞和诗歌朗诵等13个节目,我院同学参演了4个节目,其中根据学院红色院史传作的诗朗诵《为了中国人民的饭碗》聚焦我国粮食安全,融入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在云南办学的历史,生动展现了中山大学农学院在抗战时期,艰苦办学的同时不忘社会服务的家国情怀,以及如今复办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引起了到场村民观众们的广泛共鸣。

同学们红色诗文朗诵

演出会场

演出结束后学院一行与张良友书记合影

村里用当地土特产制作的小孔雀宴招待师生们

       7月20日下午,学院一行到访了当地一处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参观了鱼稻共生有机循环示范模式。大家在领略迷人惬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在有机稻绿色防控技术及农耕科普教育等方面与基地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月21日,农学院同学们在返程的前一天,为红塘村的小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课。王奥成同学讲述了番茄的前世今生,通俗易懂地诠释了植物的起源与驯化等科学问题,让小学生们兴趣盎然、印象深刻。邵鼎尊同学带来了一节历史课,讲述了中山大学的红色校史和农学院的红色院史,介绍了中山大学农学院发展智慧农业的特色所在,并以“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结尾,希望孩子们从小立大志、做实事,将来建设家乡。

王奥成同学上支教课

邵鼎尊同学上支教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代表了学院一行的共同心声。短短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师生们带来了充实的体验,也留下了深深的眷恋。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核心能力——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也增强了老师们和企业专家们服务“三农”的自觉和信心。师生们走向田间、深入基层,为当地民众办实事解难题,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

       我们和红塘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可期!

 

(初稿:李寿浩、陆雪  初审:陈素玲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