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赴韶关调研红色资源利用与综合研学实践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为了广泛深入地挖掘了解广东省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情况,更好地凝练打造思政教育、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综合研学实践课程,并提升红色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和当地发展的拉动力,9月19-21日,农学院党委书记程月华、院长谭金芳和新到岗的教师党员周望、郭俊杰老师一道,赴广东省韶关市的始兴县、仁化县和丹霞山调研,并得到始兴县和丹霞山管委会领导与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

红色资源的集群:始兴县沈所镇

       沈所镇作为传统农业乡镇,与众不同的是旅游资源丰富,“红、奇、古、瑶、绿”特色鲜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等一大批热血忠诚的革命志士曾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红围、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遗址、风度大队藏军洞等19处红色革命遗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与广东省乡村振兴驻始兴县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省帮扶工作队”)的具体指导下,沈所镇不断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开发,探索出一条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助推村民增收、集体增益、乡村振兴。

       在始兴县委华关书记和省帮扶工作队队长、省委编办处长王恒辉等领导的支持、陪同下,学院一行参观走访了沈所镇的沈北村、八一村和石下村。

       沈北村的路边矗立着一座饱经风雨的 “城堡”——红围,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尽显古朴与雄伟。据介绍,红围建于1830年,至今有近200年历史。红围墙体用河卵石、青砖和红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坚固易防,而且地处三省交界,抗战时期这一带群众基础较好,曾是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所在地,也被当地民众称为“红色指挥所”。

红围旧址

       广东省委机关于1940年7月迁到红围,在周边地区积极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及方针政策,建立20多个秘密交通联络站。同年12月,广东省委分设为中共粤北、粤南省委,前者仍留驻红围。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机关迁出,随后省委电台迁入红围,直到1942年5月“粤北省委事件”发生。这近一年里,省委电台在红围发送电报100多次,使粤北省委与各级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创建了大量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开辟著名的华南敌后抗日战场,使广东成为国统区中共党员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红围上空“永不消失的电波”至今仍广为百姓称颂。1945年2月,日军攻陷了始兴县,包围并纵火烧毁了红围。此后,红围饱经风雨沧桑,围内的房屋全部坍塌,只留下残壁断垣在无声地纪念抗战英烈、控诉日军罪行。2010年5月,始兴县对围楼旧址墙体进行 “修旧如旧”的修缮,尽可能保留了原貌,并拓展为红色教育基地。

 

红围外观及内景

       八一村是一个顾名思义、令人景仰的红色老区,原为“外营村”,村内有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和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以及外营保卫战革命遗址馆等鲜活的红色教育景点。抗战时期,30多名游击战士英勇抗击两千多人的国民党军队,爆发了震惊广东的“外营保卫战”。村里的日新小学曾是中共广东省委重要交通站,全村有75人参加革命工作,烈士24人, 88名群众为革命牺牲。为表彰外营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缅怀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之初,外营村更名为“八一村”,并荣获始兴县 “光荣之村”称号。

 

王恒辉队长讲述悲壮的外营保卫战历史

座谈交流

       石下村是明代古村落,规模宏大,周边历史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保存完好,主要传统建筑以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李氏宗祠、贞胜公围屋群、啨岚围楼为代表,并被列为县级文物。石下村今年恰逢建村500年庆典,被选为县里的丰收节庆祝大会会场。走进石下村时,只见道路整洁平坦,房屋青砖白墙,田野生机勃勃,工人和村民们正在进行村道修整、主席台搭设、路面清洗等收尾工作。在王队长等领导的引领下,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独居岭南风格、坚固实用的啨岚围楼。

 

始兴县庆祝丰收节会场的周边景观

参观啨岚围楼

红军长征纪念地:仁化县城口镇

       广东是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经过的第一个省份,韶关是主要途经地区,城口镇就是红军长征初期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的中心据点,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史。城口镇是座位于粤湘两省交界处的千年古镇,历史文化深厚,交通便利,森林茂密。红军长征时为冲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在这里打响了铜鼓岭阻击战等一系列战斗,留下了19个红色遗址。在丹霞山博物馆顾丽娟馆长的陪同下,学院一行参观了这座集红色产业、生态温泉、生态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小镇。

       坐落在城口镇锦江河畔、正龙街对岸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馆内布展了中央红军于1934年10-11月长征过境粤北的珍贵史料和红军文物,让人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城口镇充分保护利用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弘扬革命精神,树立红色小镇品牌,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和红色乡村旅游振兴。与纪念馆隔河相望的红军街、隐蔽在街市中的毛泽东居住点、地下交通站、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等红色遗迹,都成为红色打卡点。1934年11月,红军开始长征,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来到这里,因病寄宿在进步民主人士罗新悦经营的广兴栈。经过修缮的广兴栈遗址再现了毛泽东居住时的场景,与其相邻的作为当时党组织秘密联络站的胜一理发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重温历史印记。

 

      眼下,城口红色小镇已成为了全省及周边地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热选地,带旺了当地红色文化游、古村游、农业采摘游、特色农产品直播销售等。

生态研学大讲堂:丹霞山

       位于韶关市北部的丹霞山凭借得天独厚的壮美的丹霞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悠久的丹霞文明、优质的旅游设施,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多顶桂冠,享誉中外。这里山水林田湖草乡村公园俱全,高山森林、崖壁灌丛、沟谷雨林、湿地群落、鱼塘莲池、果园稻田菜园生境多元多样,昆虫种类繁多,植物物种丰富,堪称天然的生态明珠。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丹霞山成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的“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8项、广东省首项世界自然遗产。

       在丹霞山管委会陈昉副主任等的支持、陪同下,学院一行参观了丹霞山博物馆,参观了馆中陈设的动植物、矿产等资源标本,特别参观了“丹霞情,中国梦——丹霞地貌百年科研历程展览”,了解丹霞地貌作为中国人自己命名的地貌类型的百年研究历程,感受我国科学家承前启后、孜孜以求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特别是不仅致力于探索丹霞地貌的科学问题,解开地球科学奥妙,而且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其中,冯景兰、陈国达、吴尚时、曾昭璇、黄进、彭华等一系列杰出的中山大学校友科学家,情系丹霞、薪火相传,将自己不足百年的生命奉献给以百万年为尺度的丹霞地质地貌研究,为丹霞山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中大校友彭华教授雕像前留念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学院一行徒步走访了丹霞山科考一号线路,实地了解生态、植物、土壤、地貌、岩石等研学资源,并与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为凝练设计学院专业实习研学线路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相关单位领导、专家的支持与协助下,学院一行收获满满地结束了韶关调研,并将进一步梳理、沟通、研讨,结合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方案,凝炼出一套融合思政教育、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研学方案,力争尽快实施,助力培养兼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新农科人才。

 

图文:郭俊杰  周望 等

初审:刘兴基

审核:谭金芳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