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我们在行动 —— 纪念第42个“世界粮食日”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在五谷丰登、秋收过半的深秋时节,10月16日——第42个世界粮食日如约而至。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为“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我国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在我国,粮食安全向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两年,随着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应维护粮食安全之国家战略而复办的中山大学农学院,以“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为己任,不断迈出扎实稳健的新步伐,努力为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中大人的贡献。

农学院所在的深圳校区行政楼

提高站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以来,学院党委陆续组织专题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等文献和会议精神,努力领悟国家关于“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学以致用,指导推动工作;寻访调研早期抗战办学老区、乡村振兴示范点等,从早期办学杰出校友农学家和新一代“三农”工作者身上汲取爱国为民、砥砺奉献的精神力量。

       结合招生宣传,师生们在梅州市五华县学院抗战办学旧址前,深切缅怀先贤们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坚持科研攻关和推广实用技术改善民生,坚持带领学生专业实习的勤勉敬业精神;结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师生们在广东江门市的台山国家农业公园,师生们心怀敬仰,学习杰出校友科学家黄耀祥院士培育半矮杆水稻品种的不朽贡献。在国家战略的感召和早期杰出校友的激励下,大家统一了作为新农科学院师生,要乘势而上,不断强化做好“三农”工作的思想武装,不负立德树人、兴农强国的根本使命的共识。

压实责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新农科人才,学院秉持“像培育良种一样培养学生”的理念,着力培养智慧农业、智能遗传育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资源高效利用、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等领域的新农科卓越人才。

       近两年,学院修订完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融入农业文明与智慧农业、作物育种学、生物防治原理与方法、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农业标准化、无人机控制与仿真、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等新农科前沿与特色课程。为了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兼任学生工作成效,今年3月,学院特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资深同行,在线交流课程思政与青年教师兼任学生工作的经验与体会。同时,将专业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专业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同学们把目光从校园投向广袤的农村。

       去年6月,学院克服疫情影响,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衡阳红壤实验站领导、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抓住作物生长表型最明显的黄金观测期,以网络直播形式开展《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户外专业实践教学,用责任担当凝聚起立德树人、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今年3月,学院与校友企业丰农控股集团(农业农村部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启动了“丰农奖助金”,并邀请丰农集团两位高管做了《农业的变革与未来》和《“三农”发展急需的技术支撑和服务需求——新“三品一标”的思考》的讲座;两位部门负责人(中大管院和信科院校友)分享了跨界从事现代农业的心路历程。

       今年7月,结合贯彻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精神,学院组织2019级本科生奔赴位于湛江的中国热带农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了《植物学》教学实习,并进行了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南亚所红色创业史、乡村振兴技术服务等社会调研,以及湛江军港国防教育。

2019级本科生奔赴中国热带农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实习

攻坚克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学院依托学校综合学科支撑和深圳的改革示范优势,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农业全产业链的前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为导向,从上游的AI遗传育种、农业生态与环境健康,到中游的智能化管理(智慧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再到下游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各有侧重地开展科研攻关。

       AI遗传育种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当前国际生物育种技术的前沿趋势,制定了《中山大学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作物遗传大数据的智能解析为核心,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主要针对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进行了海量基因组学数据的产出和整合;对重要农艺性状如品质、抗性、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基因组学解析。结合基因编辑手段和基因聚合,正在创制水稻、大豆、园艺作物等优异育种材料,并已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BE、New Phytologist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十四五”以来,AI育种团队收集了重要水稻种质资源8000余份,番茄、花卉种质资源上千份,有力推动了相关作物珍贵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目前在中大河南研究院农创中心,团队已收集并测序了超过800份芝麻种质,白芝麻的基因组完成图也在构建中,将有更多的大田和分子实验在河南研究院完成。此外,还与包括学校生科院、生态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校内单位专家组建了智能育种联合攻关团队。

       智慧农业团队根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的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精神,继续与航空航天、电子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理工科学院的相关学者开展合作交流。目前,在团队学术顾问,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兰玉彬教授的支持下,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产学研基地已落户农学院利亚湾智慧农创园,正在布设物联网系统。在产学研基地内,团队围绕着农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农情信息获取与解析、航空施药技术研发与应用、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新型肥料研发与肥料高效利用、水肥一体化与智能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人工智能与遗传育种等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助力实现农业生产智能、高效、绿色与可持续。同时,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农业联盟,努力发挥集群优势,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传承杰出校友、“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以发挥天敌效能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理念,开展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等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并持续取得国家自科项目支持。该团队目前已阐明了世界性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的优势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如何利用胚胎组织抵抗来自寄主的免疫反应,以实现成功寄生的分子机制,可为寄生性天敌的高效筛选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水稻害虫多样性的调查,鉴定到大量水稻害虫天敌,为构建水稻害虫生态防控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因子镰刀菌酸的调控机制研究,以阐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为寻找新型农药作用靶点、开发新型农药提供理论支持,保护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团队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农民增收的追求,运用现代化学与生物技术手段,着力研究了食品废弃物中高价值营养物质的发掘与利用;使用前沿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方法,揭示海洋食品独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研发适宜血糖异常人群食用的健康食品,预防和缓解“三高”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功能食品和海洋食品;通过高分辨质谱的可疑物筛查和非靶向筛查方法,揭示新型环境污染物向食品中的迁移,为OPEs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团队农业生态与环境健康团队在针对砂姜黑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和污染土壤修复等瓶颈问题攻关,研发了多种土壤改良剂如生物炭-矿物基复合材料、微生物菌剂等,应用到土壤中改善土壤结构与质量,改良土壤微生态,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正在为耕地培肥、确保耕地红线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不懈努力。

服务社会,“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学院在致力于立德树人的同时,关注支持科技培训、社会调研和“三农”服务,积极参与并推动农村科技人员培训、新技术新产品传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农科师生的智慧和力量。

       今年暑假期间,农学院秉承“服务国家,事业至上”的精神,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了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广东高州外业采样工作,顶着烈日酷暑、忍受蚊虫叮咬,翻山越岭、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州市184个点的土壤采样工作,在广东省9支队伍中第一个完成外业采样,得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充分肯定和同行专家的好评,并为全省做了中大“三普”工作经验分享。

参加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师生合影

       今年春季以来,学院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治理好”的号召,党政领导三赴云南洱海,调研、论证,在云南洱海和凤庆与合作企业武大绿洲生物技术公司共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科技小院”,参加国家的洱海生态保卫战,助理凤庆县乡村振兴,同时为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奠定基础。

赴洱海调研“科技小院”建设

       今年7月,农学院师生会同武大绿洲生物技术公司,赴学校定点帮扶点—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帮扶了红塘村生态茶园建设和金丝皇菊改良,也提升了师生的社会服务技能和责任心,为持续开展此项活动奠定了基础。

      目前,古老而年轻的农学院正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的沃土上,深耕新农科,培育新农人。近一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7项,总经费近650万;以中山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11篇。复办后首届硕士毕业生全部顺利,部分同学正在努力深造;首届大四学生相继在全国生物科学竞赛等全国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获得推免保研资格的同学顺利被中科院、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我校拟录取,其余同学也在积极申报出国留学和统考读研。 学院倾心培养的富有“一懂两爱”情怀的新农科学子,正在努力成长为“三农”战线维护粮食安全的生力军。

农学院在深圳校区的办学点

【延伸阅读】 “世界粮食日”的由来

      1973年和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

      1979年11月,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初审:刘兴基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