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一、专业定位
智慧农业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现代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聚焦智慧植保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实现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精准防控决策和种植、自动化灌溉等高效农业模式。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毕业生将能在农业科技企业、农业信息化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单位从事智慧农业系统设计、开发、运维以及农业生产规划与管理等工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具备扎实的新农科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厚植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兼具人文底蕴,成为能胜任现代农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教育与管理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三、培养规格
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四年。
主修毕业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所占比例 | |
公共必修课(通识必修课) | 39 | 25.3% | |
公共选修课(通识选修课) | 8 | 5.2% | |
专业必修课 | 大类基础课 | 20.5 | 53.9% |
专业基础课 | 40.5 | ||
专业核心课 | 10 | ||
专业实践课 | 12 | ||
专业选修课 | 24 | 15.6% | |
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 | 154(35) |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毕业要求2: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及交叉融合。
毕业要求3:系统掌握新农科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战略、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成果、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
毕业要求4: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毕业要求5: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语言与文字表达、心理素质以及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
毕业要求6: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新农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毕业要求7: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要求8:思想积极进取,爱国爱党,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具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基本知识、科研伦理与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与文明礼仪修养。
毕业要求9:具备科学思维与素养,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自我激励的科学精神。
四、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智慧农业专业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宗旨,构建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管理知识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
大类基础课:新生研讨课、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
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等。
专业核心课:智慧农业概论、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专业实践课:科研训练、生产实习等。
专业选修课:农业遥感、农业模型学、深度学习、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
五、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国家教指委委员2人、全球高被引/顶尖科学家4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创新能力优异,为智慧农业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院教学平台拥有仪器设备1200余台套,价值3543万元;科研公共平台贵重仪器设备20余台套,价值1258万元。设备包含了无人机、人工气候室、GC-MS、HPLC-ICPMS、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依托“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市光明区建设近1000亩智慧农业基地,用于科研基地和种质资源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