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 王东皓课题组在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5年1月25日,我院王东皓副教授课题组在期刊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中科院农林科学大类二区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ass spectrometry differentiation of sciadonic acid isomers and estimate of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intake from fresh and processed duck eggs”的研究论文。

课题组研究了新鲜的鸭蛋及其加工产品中脂肪酸的组成,特别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的含量。鸭蛋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被视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尤其是其富含的蛋白质和脂质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研究应用了一种新型的气相色谱-共价加合化学电离质谱(CACI-MS)技术,能够灵敏地检测和定量鸭蛋中低含量以及特殊的脂肪酸。这种CACI-MS方法相比传统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定量低丰度的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研究首次在鸭蛋中鉴定出了一种特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金松酸(sciadonic acid)。研究结果显示,新鲜鸭蛋中的EPA(20:5n-3)含量显著高于加工鸭蛋(如皮蛋,咸鸭蛋等),而DHA(22:6n-3)和DPA(22:5n-3)在新鲜和加工鸭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金松酸(sciadonic acid)在新鲜鸭蛋中的含量为0.12-0.14%,而在加工鸭蛋中则降低至0.05-0.10%。根据中国的鸭蛋消费数据,普通中国人每天从鸭蛋中摄入的金松酸和LCPUFAs的含量相对较低,但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营养来源。
研究强调了鸭蛋在补充Omega-3脂肪酸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海鲜摄入不足的情况下。这项研究不仅为鸭蛋的营养价值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还为进一步探索鸭蛋及其加工产品中脂肪酸营养价值的改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金松酸及其潜在的健康效益,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了解金松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图1鉴定鸭蛋中微量的sciadonic acid,20:3(5Z,11Z,14Z)

图2 根据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各种品牌的新鲜鸭蛋、咸鸭蛋和皮蛋进行的分层聚类分析
2020级本科毕业生戴传顺和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祁乐融为共同第一作者,王东皓副教授,公共卫生学院王帧助理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我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杨婷翔参与完成本项研究。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7525000675?via%3Dihub
初稿:戴传顺 初审:王东皓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