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农生,智创未来 | 农生学院2024年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人:吴伟民

       近日,中山大学人才工作会议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召开,朱孔军书记和高松校长出席会议,并为2024年度人才引进工作先进单位、“逸仙引才奖”和先进工作者颁奖。我院获评“2024年度中山大学人才引进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人事与党务秘书陈玥如老师获评“2024年度中山大学人才引进先进工作者”称号

朱孔军书记(右一)、高松校长(左一)为人才引进工作先进单位颁奖,肖仕院长(左六)作为学院代表领奖

朱孔军书记(右一)、高松校长(左一)为人才引进工作先进工作者颁奖,陈玥如老师(右三)领奖

 

       2024年,学院在复办五年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抓住更名拓展学科领域的契机,聚焦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全员努力、协同配合,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一对一、面对面”“多方宣讲、强化服务”等举措,积极推动人才引育,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引进国家级杰出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学术骨干5人,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广东省和深圳市优秀人才各1人。

       高松校长指出,学院是使用人才、培育人才、管理人才的依托,人才好不好,人才是否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主要看学院。我院为助力人才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岗位,从政治引领、思想关怀、生活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开展了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学院组织召开新教师工作座谈交流会,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学院的管理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举办学术交流会、教学研讨会和科研项目经验分享会,增强院内合作交流,促进学科交叉,提升人才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多方协调推动,及时解决人才经费、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让人才安心工作、专心科研、舒心生活。 

       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全球高被引/顶尖科学家3人,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24年,学院获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2项深圳市重点重大项目资助,为学院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经费保障。

       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营造“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围绕学院发展定位,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学者;优化人才服务机制,积极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以更实举措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建设梯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队伍体系。学院各部门将进一步统筹优化、协同发力,千方百计服务人才、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让人才成长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凝心聚力,为将学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增添强劲的人才动力。

 

新教师感言:

       杨芳教授本人自入职以来,从教育教学、科研平台和基地搭建、科研项目申报、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学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年来,学院成功申报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团队,这都是促进教师们高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保障。“宁愿自己累,不让老师忙”是学院行政人员的工作风格。作为调岗职工,在学院全力支持下,本人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并在2024 年顺利获批深圳市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申报了省市教学相关竞赛项目。我在学院的每一天都愉快充实、充满激情和信心,愿共同助力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

       谢鹏副教授加入学院一年以来,我深切感受到学院浓厚的历史底蕴与舒适的工作氛围。学院环境优越,资源配置高效,拥有大量实验用地,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学院的管理服务细致周到,从办理入职到科研启动,各环节都有贴心指导与高效支持,让我能够快速融入新角色。在教学方面,我充分感受到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深受学生求知若渴、锐意进取的精神所激励。在科研方面,学院倡导有组织的科研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鼓励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汤红婷副教授在学院工作近半年,我深感学院为学术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支持。仪器设备先进且齐备,师资内部开放且富有合作氛围,师生交流畅通无阻。学院的服务体系也非常完善,行政服务和学术支持团队展现出高效的专业性,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入职、科研项目申请等各项事务。在教学方面,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内容紧跟科学前沿,并通过组织观摩课和邀请专家授课,极大提升了我们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信心。学院还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组织了多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在国际化方面,使我们有机会与领域内的国外专家合作。学院领导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倍感鼓舞,相信学院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周倩副教授我深感荣幸能够在2024年夏天加入学院,也非常感激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使我快速融入了这个充满凝聚力的大家庭。学院为新入职员工提供了多种指导和培训课程,使我们能够迅速熟悉日常工作的流程与步骤。此外,学院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视,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和科研项目经验交流会,帮助我们提升教学和科研技能。学院的全方位支持和服务让我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我期待与同事们共同成长,为推动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典范教授加入学院后,我深刻体会到学校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上的完善。学校设有多个面向全校开放的测试中心,院级的大型仪器设备也无壁垒地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涵盖了众多学科方向,几乎所有所需的大型仪器都能在校内找到,我相信这一优势对吸引和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平台负责人对流程和使用细节耐心解答,展现了极大的热情、责任心和专业素养。此外,学院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对新入职职工十分关怀。学院组织的年会务实高效,同事们对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在入职和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提供了极为细致和周到的支持,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让我尤为钦佩。这些体验让我对未来在中山大学的发展充满期待。

       冯枭副教授入职以来,学校和学院在安家、科研启动及各类配套支持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学院通过组织新教师培训交流、教学科研分享等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营造了充满活力与协作的氛围。目前,我主要从事进化与数量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将努力提升自己,积极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优秀学生,以教师的新身份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力争取得新的学术突破。

       李婷婷副教授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农生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学院的对面就是相山,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学院内设施齐全,对于个别缺少的大型仪器,院领导们非常积极地帮助我们解决,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空间。在服务方面,学院的行政团队热情周到,及时解答我的疑问,并组织相关讲座交流,帮助我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节奏。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学院鼓励教师们创新思维,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支持。同事们都非常热情,乐于分享经验,让我受益良多。今后,我将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书写学院的新篇章。

 

初稿:陈玥如   审核:肖   仕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