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世纪华诞,农院风华百年】 中大农科杰出校友名录(15)——蒲蛰龙院士

发布人:万子龙

【编者按】

为庆祝中山大学世纪华诞、中大农科学院建院百年,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学校档案馆、华南农大、华南植物园等部门、单位的支持下,精心策划推出“中大农科杰出校友名录”共20集。通过采撷中大农科早期办学先贤的伟业缩影,展示中大农科百年办学历程和科教成就,勉励新农人弘扬教育家与科学家精神,不负时代谱写新篇。

 蒲蛰龙院士(1912—1997)

       昆虫学家,中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

       1931年,升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1935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松毛虫形态、解剖、组织及生活史的研究》,为防治松毛虫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依据。获毕业论文奖和优秀成绩奖。同年考进燕京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师从昆虫学家胡经甫教授。

       1937年,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40年,随学院抗战西迁云南澄江期间,首次开展“以虫治虫”实验——用微生物防治蔬菜害虫菜青虫,取得成功并推广

       1946年,取得美国国务院奖学金,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及应用动物系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兼做科学研究工作。

       1949年,取得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斐多斐荣誉学会会员。新中国成立时,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在国立中山大学当教授,后来又兼任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广东省农科院前身)场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农学院停办后,到华南农学院任教三年多,复回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授。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成立时,兼任所长

       1979年,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副校长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被任命为中山大学顾问

       1989年,被评为“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被选为国际有害动植物防治组织东南亚分部理事。

       1991年,当选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名誉主席。

       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和“南粤杰出教师”

       蒲蛰龙院士学识渊博,研究领域涉及昆虫学的各个方面,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专著6部,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
       

蒲蛰龙院士(中)在顺德沙深蔗地调查

蒲蛰龙院士在鉴定水生甲虫标本

 

 

编辑:万子龙   初审:李秀花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