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世纪华诞,农院风华百年】 中大农科杰出校友名录(5)——丁颖院士

发布人:吴伟民

【编者按】

       为庆祝中山大学世纪华诞、中大农科学院建院百年,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学校档案馆、华南农大、华南植物园等部门、单位的支持下,精心策划推出“中大农科杰出校友名录”共20集。通过采撷中大农科早期办学先贤的伟业缩影,展示中大农科百年办学历程和科教成就,勉励新农人弘扬教育家与科学家精神,不负时代谱写新篇。

丁颖院士(1888—1964)

“中国稻作学之父”,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第四任院长,农业高等教育的先驱,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全国科协副主席。

1921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科第一部攻读农艺。

1924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回国。

1927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系统研究稻种的起源、演变、分类;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6个稻作带,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

1933年,历时8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中山一号”,在东亚稻作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稻作科学开辟了新篇章。

1936年,选育出每穗达千多粒的“千粒穗”,这一发现不仅震惊中外,更对发掘水稻高产潜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1955年,被选聘为中科院院士。

1957年,68岁时入党;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为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并称誉“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1961年,编著出版《中国水稻栽培学》,这是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教材专著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40多年来,丁颖院士身体力行地体现着矢志为民、务实求真、身教以德、敬业乐群的精神,研究并推广“中山一号”及其衍生品种8代95个品种,推广面积1.2亿亩,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实现了自己“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誓言,并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称号。

1930年,创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石牌稻作育种试验场(前排左三为丁颖)

水稻品种“千粒穗”

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留存本

 

(编辑:吴伟民   初审:李秀花   审核:胡罡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