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作物学科学术交流会及学科发展研讨会
近期,我院成功获批作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为进一步推进作物学科学术交流,并为后续作物学科发展领航把脉,11月7日,我院在深圳校区举办了作物学科学术交流会及学科发展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黄文江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王海洋教授、浙江大学刘建祥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阳成伟教授、深圳大学刘宏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月琴教授、大气科学学院袁文平教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张清凌教授等国家级领军人才作为专家组成员。学院程月华书记、谭金芳院长、辛国荣副院长、作物学科带头人杨芳教授,以及部分师生约60人参加了学术交流和发展研讨会。会议由辛国荣副院长主持。

与会专家与教师合影
学院党委程月华书记首先致辞,欢迎专家们莅临指导,感谢专家们对学院作物学科点建设的多年支持,简要汇报了学院复办发展的简况和近期发展设想,希望继续得到专家们多方面的指导支持,共同推动学院新兴作物学科点的健康发展。
在上午的学术交流环节,由五位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及分享了个人感悟。王海洋教授做了“耐密高产玉米的分子设计育种”的报告,对其实验室近些年来克隆的一系列对玉米株型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了详细总结。田丰教授做了“玉米适应温带的分子遗传基础”的报告,展现了一幅玉米从墨西哥如何通过人工选择以达到温带适应的美丽旅程。刘宏涛教授做了“Blue light photoreceptor CRYs are critical for thermosensory responses”的报告,展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蓝光受体参与一系列外界非生物胁迫相应,并讨论了潜在作物中的应用。袁文平教授的报告题为“基于遥感数据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识别和产量检测”,展示了如何利用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在10 m精度下对我国的主粮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等种植情况进行高精度追踪,为粮食安全提供“天眼预警”的工作。张清凌教授主要介绍了个人对智慧农业发展的相关思考。
学术交流气氛活跃,我院在座的师生纷纷与各位专家交流讨论,师生们普遍反馈收获良多。
专家做学术报告
在下午的学科发展研讨环节,首先由杨芳教授介绍学院作物学科团队的基本情况,以及作物学科未来拟发展的方向和思考。之后,谢鹏、陈景光、史俊鹏、张雨、周望、姜晓谦等六位副教授分别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作物大数据和合成生物育种、农业遥感与智慧农业、耕地培肥等方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基础和未来规划。
接着,专家们针对我院作物学科的发展规划分别进行了点评。专家们普遍认为:作物学学位点的获得对我院的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学科支撑团队年轻有活力,研究方向前沿,学术成果可喜,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建议学科能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建设人才梯队,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引领作用;遗传育种和智慧农业要紧密结合,更加注重科学问题凝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更好发挥综合院校的学科交叉优势,切实解决产业和种业发展、数字农业的实际问题。
最后,谭金芳院长感谢各位专家,并表示将逐条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梳理、学习,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传统农科院校错位发展,建设好具有中大特色、国内知名的作物学科。

(初审:史俊鹏 杨芳 审核:谭金芳 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