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晴助理教授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科研新成果
2024年10月13日,我院孙宇晴助理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Unlocking the solution-phase molecular transformation of biochar during intensive rainfall events: Implications for the long-term carbon cycle under climate change”的研究论文。孙宇晴老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香港理工大学Daniel Tsang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第一单位。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炭在可溶相和固相之间的转换不明确,引发了关于生物炭在土壤中碳稳定性的问题。该研究深入分析了在模拟雨水的长期湿-干循环条件下,生物炭的可溶相和固相在分子层面上发生的转化。生物炭的性质,包括表面官能团和碳质结构,极大地影响了转化途径并导致稳定性的变化。
低温生物炭(450 ℃)上丰富的烷基(−CH3)被氧化成羟甲基(− CH2OH)或甲酰基(−CHO)。与此同时,酯(−COOC−)或肽(−CONHC−)键发生断裂,导致蛋白质或类脂有机碳的释放以及碳稳定性下降(通过H2O2 氧化测得,Æ从60.1%降至53.2%)。经过高温(750 ℃)热解过程后,在雨水淋溶作用下,生物炭仅发生表面羟基(−OH)的氧化和有限的键断裂,生物炭组成差异较小且稳定。然而,由于高温下CO2的活化作用,生物炭的碳结构更加脆弱,导致其碎片化、氧化和水合作用加剧,进而释放了类似单宁的有机碳,从而削弱了碳储存能力(Æ从81.2%降低到73.0%)。
该研究系统评估了在强降雨过程中生物炭的关键转化,为设计可持续的生物炭和实现碳中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6708
初审:孙宇晴 审核:辛国荣 终审:程月华